檄文是按照劉備的要求寫的,禰衡將檄文寫好了之後,劉備看過了之後,又讓禰衡重新修改了一番,這才讓人抄寫了一千餘份,留下備用。
自從劉備宣佈要去調節袁紹和公孫瓚之間的戰事,劉備的聲望,便又高了幾分,甚至有人將劉備稱之為當世魯仲連。
所謂寧做太平犬,莫做亂世人,地方上的老百姓,誰不盼著能夠和平下來。哪怕是暫時和平下來,也能讓升斗小民的日子多少好過一些,多少能多保留一分元氣。
此時的河北,與歷史上的情況不同,當時是袁紹、公孫瓚兩強相爭,張燕在一旁打醬油。
而現在這是三足鼎立,不都說三角形才是最穩當的麼。
袁紹、公孫瓚、劉備三方,誰都不是傻子,都想讓另兩人去拼個你死我活,自己去摘桃子。
公孫瓚就是嘴上喊得兇,天天嚷嚷著要去給自己弟弟公孫越報仇,但也只是和袁紹對峙而已,就是不出兵。
你倒是上去開打啊!劉備心裡那個急啊。
而劉備一邊說給兩家解鬥,但也不過就是寫了幾封信,又沒真出兵去阻攔。一邊又說要和公孫瓚聯合進攻袁紹,不過也沒真的出兵。
無非是大家都是聰明人,誰都不想讓對方撿了便宜去,這才僵持到現在。
甚至,劉備有時候忍不住會想,如果自己勢強,袁紹與公孫瓚勢弱,這二人會不會聯手來對付自己,也不一定。
千萬別以為不可能,歷史上吳國和蜀國打個半天,最後還不是在曹魏的壓力下,聯起手來,共同對抗強敵。
邱胖子在演講中說,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這些諸侯、軍閥,難道真就會有什麼不同。
不過,隨著關羽的到來,劉備便準備開始和袁紹攤牌了。
扳著手指頭算了算,劉備手下已經聚集了好幾個袁紹的苦主。
其中,關羽是袁紹的苦主,斬顏良、誅文丑。
好吧,誅文丑是假的,但是關羽單刀匹馬,於萬軍之中斬了顏良,總是實實在在的。
袁紹的另一個苦主,于禁也被劉備調來,歷史上劉備據徐州造反,袁紹可沒說什麼“我孩子生病了,讓我請個假。”之類的話。而是出兵攻擊曹操,結果一頭撞上了于禁,在於禁的的防禦下,袁紹撞了一個頭破血流。
而臧洪,其實是袁紹的第三個苦主。如果不是臧洪堅守東郡經年,讓袁紹浪費了一年多快兩年的寶貴時間,公孫瓚就沒有時間去建設他的千樓防禦群,沒有千樓防禦群,袁紹早就滅了公孫瓚了,自然也不會讓曹操養成了氣候,也不會有官渡之戰。
至於袁紹的第四個,也是最大的苦主,便是曹操,此時還是在袁紹麾下,算是和袁紹一個陣營的。
見到自己手下的人馬已經到齊了,劉備立刻釋出檄文,起兵討伐袁紹。
磐河,袁紹與公孫瓚隔著河水對峙。
冀州牧韓馥手下的主要將領如麴義、張郃、朱靈、沮授、趙浮、耿武、閔純等人,大半都投靠了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