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孔融之後不久,劉備便接到了從公孫瓚處傳來的檄文。發檄文這種手段,大家都會用,就好像後來打仗之前,大傢伙先要來一通電報戰一樣。
自從袁紹、袁術二人,兄弟反目,各自尋找同盟,關東諸侯之間的局勢,就開始劇烈的演變。
一開始,袁紹還是想爭取一番袁術的。當初,袁紹與冀州牧韓馥決定擁立幽州劉虞為帝,還曾經給袁術寫信徵求袁術的意見。袁術本來就看袁紹這庶子居然比自己有名不爽,這次得到機會,藉著回信之機,正大光明的嘲諷了袁紹一番。兩人本來就不怎麼對付,這下更加雪上加霜,兄弟關係徹底跌到了谷底。
袁紹又派人擁立劉虞為帝,各種手段都用上了。此時,天子年幼,又是董卓所立。而劉虞作為宗室長者,名望又高,為海內所敬仰,袁紹搞這一手,讓長安朝廷十分的被動,還好劉虞並無稱帝之心,甚至言辭激烈的表示,你們再逼我當皇帝,我就跑到匈奴人那裡去做野人,這才罷休。
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劉虞想要找個使者去長安“展效臣節”。就問手下你們知不知道誰能幹這個事。他的手下告訴他田疇雖然年少,但是個能託付重任的人。
於是 ,劉虞招來田疇,田疇領命之後,特地從胡人地盤繞了一大圈,先北上後南下,奔波幾千裡,終於到了長安,對朝廷解釋,說明劉虞絕無稱帝之意。
劉虞的兒子劉和在獻帝身邊擔任侍中,獻帝在長安想東歸,就派劉和逃出長安,回幽州聯絡劉虞,請他派兵馬來迎駕。派劉虞的兒子,是表示皇帝信任劉虞的意思,所以不留你兒子做人質。
劉和沒有直接回幽州,而是去了南陽袁術處,這不是劉和路痴,不知道怎麼回幽州,繞了個彎路。而是因為現在天下諸侯中,還在堅持討伐董卓的,就只有袁術和孫堅兩人了,孫堅還算是袁術的盟友兼半個部下。
結果劉和一到南陽,袁術當場就把劉和給扣下了,說要一起去討伐董卓,讓劉和寫信給劉虞,讓劉虞派兵馬過來南陽,然後一起去長安迎接天子。
劉虞收到兒子的信後,與公孫瓚商議,主張派出幾千騎兵前去幫助袁術。公孫瓚認為袁術有異心,勸劉虞不要派兵,不要白白賠了兵馬。
不能說公孫瓚說的沒道理,問題是人家劉虞的兒子在袁術手裡呢,最後,劉虞還是派了數千人馬給袁術。公孫瓚見狀,害怕得罪袁術,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主意,乾脆自己派兵搶先一步去幫助袁術,順便勸說袁術乾脆收編了劉虞派去的兵馬,讓劉虞不聽我的。
於是,公孫瓚主動派遣堂弟公孫越,率領一千多騎兵幫助袁術。公孫越一到南陽郡就暗地裡勸袁術扣下劉和,把劉虞派來的幾千人馬吞併。公孫瓚這事幹的有些不厚道,這些事情發生以後,劉虞和公孫瓚之間的矛盾便公開化了。
公孫越又被袁術派去,跟隨孫堅攻打袁紹搶地盤,結果在孫堅與周昂之戰時,中流矢而死。
公孫瓚得知堂弟公孫越戰死,非常悲痛。雖然他堂弟的死牽扯到的人很多,劉虞、袁術、孫堅、周昂,包括公孫瓚自己都有責任。但公孫瓚,還是這筆賬算到了袁紹頭上,對別人說,“餘弟死,禍起於紹。”
當初,袁紹和公孫瓚說好了,大傢伙平分冀州,結果公孫瓚還在冀州外面打轉,袁紹已經從韓馥手裡接過冀州了。公孫瓚雖然也不能說什麼都沒撈到,但也只控制了冀州北部的一些地區,實在是稱不上平分冀州。
不過袁紹不是韓馥,袁紹名氣大,手下兵馬也多,韓馥又已將冀州牧讓給了他,公孫瓚師出無名,再說也佔了一定的便宜,最後,到底沒敢翻臉。
這一次,公孫越戰死,公孫瓚怒不可遏,終於爆發,要和袁紹算總賬,便向冀州各地釋出討伐袁紹的檄文,發兵奪取冀州,報仇雪恨。
平原,劉備得知了訊息,急忙遣人請眾人前來商議。這一次,劉備下定決心,要是不能決斷,就聽荀彧的,畢竟,荀彧是被歷史證明過的人物,還是可以信任的。總之,劉備絕對不能像袁紹那樣,給人留下一個“好謀無斷”的感覺。要是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
見眾人未至,劉備開啟公孫瓚的檄文一看,裡面詳細列舉了袁紹的十宗罪。也不知道是誰給公孫瓚寫的,要是他自己寫的,那公孫瓚還真沒白跟盧植學習一場,至少文章寫的不錯。劉備一邊看,還一邊在那裡品頭論足。
公孫瓚一上來,先把袁紹的人品貶低了一番,然後又列舉了袁紹的十宗罪。
第一宗罪,袁紹做司隸校尉的時候,盡出餿主意,慫恿何進把董卓招來,袁紹才是害的天下大亂的罪魁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