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與呂布兩人,都是當世之猛將,孫堅號稱“江東猛虎”,呂布也是號稱“飛將”,兩人都是良將之才,戰場上的反應也都是極快的。
先是孫堅,他一開始小看了呂布,認為程普足以擋住呂布,自己在用伏兵攻擊,必可大勝。然而,孫堅見到高順率陷陣營突擊程普的陣勢,立刻就判斷出自己如果不出兵,程普只怕難以抵擋高順和呂布兩人聯手一擊,因此才改變計劃,立刻出兵支援程普。
隨後呂布也立刻發現,自己小看了孫堅,根本沒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擊敗孫堅所部。雖然孫堅也不可能打敗自己,但是程普兵多,只怕會擊敗高順,然後和孫堅一起圍攻自己,於是馬上也改變計劃,決定率兵幫助高順先擊破程普的陣勢,再轉過來對付孫堅。
兩人各自都是以勇力自負,也都小看了對手 ,又都能立刻做出轉變,可謂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
三國這個歌時代,不是沒有英雄豪傑。這個時代最大的不幸,不是沒有英雄出世,而是出世的英雄太多。英雄豪傑人物屢出不絕,各個威名遠播,震驚當世,可這震世之威名,說起來,都是生民之血淚啊。如呂布、孫堅二將,若是得用,哪個不是可以飲馬瀚海,封狼居胥,西規大河,列郡祁連,追亡逐北,雪夜逐單于的名將,偏偏要互相之間,先廝殺一場,決出一個勝負高低,實在是令人嘆息不已。
呂布之所以決定要擊破程普部,也是因為呂布看到了高順馬上就要擊破程普的陣勢,這才決定要從後面突擊,一舉擊破程普陣勢,好擴大戰果。
不想,呂布不僅低估了孫堅 ,也低估了程普。
此時,高順率領的陷陣營,已經把程普軍的陣型,從中間撕開一條缺口,隨著呂布又派後續部隊的加入,把這條缺口逐漸擴大,程普原本完整的防線,被分割成了兩塊。若是按照普通的戰事,此刻程普軍也難逃被包圍、然後被消滅的結局。
高順固然是勇猛善戰,但是程普也不是吃素的,雖然程普中軍被高順突破、擊穿,但是高順畢竟兵少,程普一邊組織兩邊計程車卒,佈置第二道防線,在中軍防線潰退後,後立即收攏潰兵,又在後面布起了第三道防線。一步步向後方延伸,如此一來,一道防線被突破,高順就要面對第二道防線。
高順若是兵力與程普相當,倒也不怕程普這麼迴圈往復的排兵佈陣,奈何高順兵少,一鼓作氣之下突破了程普的一道防線,體力也已經衰竭,只能勉強固守,再也不能衝破程普的陣勢。
此時,呂布率軍殺來,大軍攻擊之下,立刻就將程普東拼西湊起來,勉強維持的第二道防線衝破。
程普大聲呼喝,不停的指揮軍隊,將從前面潰退下來計程車卒重新組織起來。雖然戰事不利,但卻始終能夠堅持下去,沒有導致全軍崩潰。
不過程普的心裡也越來越慌,新組成的防線越來越薄,支撐的時間也越來越短,程普面上不顯,心中暗自擔憂自己還能堅持多久,只是鼓舞士氣。
看到孫堅和呂布決戰,無論是攻關的孫堅軍,還是守城的董卓兵,都是停下了互相交戰,開始關注孫堅與呂布之戰。
另一側孫堅也率領親兵精騎,猛擊呂布派來拖延自己的騎兵。
雖然孫堅勇猛,讓成廉也有些吃驚,不過他也無懼色,成廉也是呂布麾下有數的勇將。對面孫堅人馬,雖然人數多過他們,但若講到騎戰,成廉這生於北方邊地的猛將,又怎麼會將這群南方人放在眼中。所謂南人仗舟,北人騎馬,在成廉看來,只需一個衝殺,就能將孫堅所部殺死一半。
成廉與孫堅各率人馬,對沖了一陣。孫堅暗自驚訝,呂布麾下一將,居然如此難纏,成廉也驚訝於孫堅的勇猛,和孫堅麾下騎兵的敢戰。
成廉遠遠看了孫堅一眼,只見孫堅親自帶領麾下人馬,衝在最前方,一手控韁,一手握著*,頭戴紅頭巾,當真是英姿勃發。
成廉心中暗自思量,孫堅勇猛,不可力敵,不如用騎射之法擾敵,然後待孫堅部混亂之時,再出兵猛攻不遲。
此時並無馬鐙,臨陣射箭,乃是極少數騎術精湛之人才有的本事,臨陣交鋒作戰,孫堅驍勇敢戰,自然不怕,至於騎射什麼的,還是算了吧。
計議已定,成廉便招呼麾下數十騎,能夠騎馬射箭的勇士。人人張弓搭箭,準備幾息之後便下令放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