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了青州,劉備先去拜見了蔡邕和幾位叔父,這個是孝道,也是劉備刻意塑造的人設之一,然後,劉備才回府,與蔡文姬等一眾姬妾相見。
這個左慈,不愧是研究房中術的高人,果然是好本事,春夏秋冬四個小妾都生了,共是三子一女。劉備將三個兒子都交於蔡文姬,理論上,媵妾生的兒子,都應該算在正妻的名下。劉備甚至連這三個兒子名字,都要蔡文姬來起。至於女兒,倒是無妨。
劉備穿越之前,電視上很是流行宮鬥劇,雖然那些所謂的宮鬥劇,其實都是瑪麗蘇,沒有霸道總裁,時刻保護著,瑪麗蘇們分分鐘都得被人做成人棍。
而劉備很明白,宮鬥這玩意,主要就做帝王的自己腦殘,主要正宮娘娘的地位穩固,太子的地位穩固,根本就是鬥不起來。沮授就曾經勸過袁紹,“世稱萬人逐兔,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只不過袁紹不聽,這才導致幾個兒子互相殘殺,讓曹操撿了個便宜。
如果是太平年代,宮鬥一場,最多也就是給後世電視劇增加點素材,亂世之中,再玩宮鬥,那就是純屬於腦殘行為了。
如今的劉備,雖然還不是帝王,但也是一州之主,事務凡多,只享受了一夜天倫之樂,家庭溫暖,第二天就要去府中處理事務。
見到張飛守青州,做的不錯,劉備大喜,狠狠的誇獎了張飛幾句,將大小事務處理了一番,這才拿出自己的藏起來的“通關秘籍”。
手裡拿著剛剛穿越時寫下的“通關秘籍”,劉備開心的眉飛色舞,就差大笑三聲,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之情了。
當初,劉備剛剛穿越,為了防止時間過去太久,自己記憶減退,就把三國時代的人物和大事,都用漢語拼音摻雜著英文記錄了下來,這一卷東西,被劉備借鑑遊戲術語,稱之為“通關秘籍”。
劉備開啟秘籍,查詢上面的記錄的人物,和任俊、常林、楊俊等人對照,至於司馬朗、司馬懿兄弟,這個倒是不用查,記得很清楚。
然後,劉備就發現,原來這次討董之行,自己簡直就是走了大運。首先就是任俊,任峻這個人物,因為沒有在三國演義中出現過。也不是謀臣和武將,再加上死的又早,所以名氣不大。但是任俊雖然名氣不大,對於曹操的貢獻,卻是一點也不小。
提起曹操的屯田,一般人想到的都是曹操接受棗祗的建議開始屯田,但是具體來執行屯田的,卻是任俊。任俊一開始被任命為典農中郎將,負責在許昌一帶屯田。結果是,“得谷百萬斛,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而“軍國之饒,起於棗祗而成於峻。”
這麼看來,棗祗只是提個建議而已,任俊才是具體幹活的。任俊此人,就算比不得蕭何,也稱的上名臣了。
因此,劉備馬上就任俊為典農校尉,做了崔孟的副手。
然後,劉備親自去拜訪了來此避難的河內眾人。
當初馬援對光武帝說,“當今之世,君擇臣,臣亦擇君。”簡單來說,天下英雄在和平年代和動亂亂世的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在大一統的朝代,屬於是買方市場,天下英雄“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但是隻有一個買家。亂世之中,買家就多了,這個時候就是賣方市場,所以君擇臣,臣亦擇君。
而馬援以善於識人著稱,他判斷公孫述不成氣候的依據就是,“天下雄雌未定,公孫不吐哺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所以得出結論是,公孫述是井底蛙耳,妄自尊大而已。
歷史山劉備的地盤,倒是和公孫述差不多,自己可不能學公孫述,因此,裝也裝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樣子,自然要握髮吐哺,以迎國士了。
本來劉備想要去拜訪楊俊,不想楊俊居然拜訪劉備的岳父蔡邕去了。仔細一問,這才知道,楊俊是陳留名士邊讓的學生,就是那個吐槽阿瞞,然後被曹阿瞞砍了腦殼的邊讓。而蔡邕也是陳留人,與邊讓同鄉,兩人既是同鄉,又是好友,楊俊自然要去拜訪一番。
劉備聽了,心中便是一喜。“當今之世,君擇臣,臣亦擇君。”楊俊肯來青州避難,自然是看好劉備,而又有了和蔡邕之間的關係,劉備對於招攬楊俊,就更加多了幾分把握。
因此,劉備急忙再次趕去蔡邕府邸,蔡邕本就是天下間有名的大儒,又是劉備的岳父,也從來不過問政事,只是主持青州的學宮,也就是地方學校,青州人士,既佩服蔡邕的學識,也又拍劉備馬屁的意思,因此蔡邕這些日子在青州過的十分快意。
蔡邕見了劉備,便向劉備介紹楊俊,這個時代的規矩,兩個人要交朋友,哪怕這兩人自己再怎麼想,也得找個介紹人才算正式訂交。穿越之後,劉備知道這個規矩,頓時想起了兩個英國紳士,對坐多久都不說話,因為沒人給他們互相介紹的冷笑話。
聽了蔡邕的介紹,劉備這才知道,楊俊乃是和汝南許子將一樣的人物,素有識人之明,不再汝南許子將之下。許子將,就是許劭,曹操的那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就是出自許子將之口。袁紹都害怕他“月旦評”的威力。
劉備聽了,更加放低姿態,說道:“我自討伐董卓歸來,本想立刻來拜訪先生,只是想著先生天下高士,怎麼能不沐浴更衣,然後才能得見,故而拖延了一日,還請先生見諒。”
楊俊也不是那種不知道天高地厚之輩,聞言遜謝不已。心中卻是覺得,劉備堪稱明主,明主當然得像劉備這樣禮賢下士了。
賓主交談甚歡,劉備便以目視蔡邕。
蔡邕見了劉備的眼色,便衝劉備點了點頭,於是劉備便道:“季才,”楊俊,字季才,“我州中尚缺一從事,我素知君之高才,不知可屈就否?”
楊俊向劉備一拜,說道:“使君有命,怎敢不從。”
劉備大喜,笑道:“我得先生之助,真如魚之得水也。以先生識人之明,何愁青州英才不入我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