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聽乳母說過,我降生的前後,正是吠齊朝最最艱難的時刻
內有太上皇重病不起,父親在清寧宮日夜侍疾外有開平被圍,我那位擔任開平守將的外祖父正在城中帶兵堅守,還不知道能夠支援多久而就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我在母親的肚子裡卻呆不住了我長大了才知道,分娩對於女人來說是一道最大的關卡,說是鬼門關也不為過,可是,面對那樣的險境,母親卻彷彿早早就做好了一切安排,而祖母更是親自到東宮產房之中守著最終,儘管早產卻依舊平安降生的我被人抱到了太上皇面前
宮裡的宮人們都說,奄奄一息的太上皇看到我這個重孫女極其高興,親自給我起名曰皎,又給我起了小字明月而就在看到了我之後沒幾個時辰,彷彿全了最後的心願,太上皇便撒手西歸了此後,當三叔遼王打算領兵往援開平的時候,北邊卻傳來了好訊息,說是我的外祖父打了大勝仗,一時間舉國歡騰,祖父太宗皇帝一喜之下,立時就將長寧這個年號賜給了我作為封號
父皇和母后琴瑟和諧伉儷情深,一改歷朝歷代幾乎都是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的習慣,父皇這一生一世,就只有母后一個人,而母后先後為父皇生了五個兒子,卻只有我一個女兒我曾經看見白髮蒼蒼的他們彼此相攜走在御花園中,燦爛的日光照在他們不再有光澤的頭髮上斑駁的樹葉陰影映在了他們不再白皙細膩的臉上,可我卻依舊能從他們身上看到那種無法作偽的舒心愜意而那種祥和寧靜的氣氛,當他們先後走了之後,彷彿刻骨銘心一般,甚至在我的夢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現
別人常常說,天底下最尊貴的女人不是皇后,而是皇太后,因為皇后是會被廢的,而皇太后卻有親生兒子坐在皇位上因而穩若泰山再無後顧之憂我曾經把這話當成笑話說給母后聽,卻引來了母后的大笑母后對我說,那是因為古往今來,從來就沒有父皇這樣的皇帝,每一個皇后都要把自己的丈夫分給別人,又要憂心沒有兒子,有了兒子又要憂心是否有人會和自己的兒子爭位,那種朝不保夕的感覺,自然不如當個守寡的皇太后來得自在我那時候聽了只是敬服父皇,可當父皇過世之後不到一年母后便彷彿油盡燈枯一般,隨之病重離去,我方才明白,真正相依相守,情深意重的夫妻,當其中一個不在的時候,另一個也許會如同繁華散盡的鮮花一般衰敗下去
先後失去了父皇和母后,我很傷心,可早已過了不惑之年的大哥更
他十歲被冊立為皇太孫,父皇登基之後就被冊封為皇太子前前後後算是當了三十餘年的儲君都說皇太子最難當,但父皇卻在大哥年紀漸長之後,做起了撒手掌櫃很多事情都交給了大哥去料理,甚至幾次提出要退位去當太上皇若不是大哥堅持不肯答應,群臣為此三度伏闕,差一點就讓父皇成功了即便如此,父皇仍然曾經留著大哥在京城監國,自己只帶著極少且不符合排場的隨從,攜了母后登上泰山,遊過西湖甚至在重修的黃鶴樓上留下了自己的題詩根本沒去想過如果有人能認出御筆該怎麼辦
要不是我那時候正有孕在身,也恨不得跟著一塊去可後來想想父皇母后一輩子都在萬千人的眼皮子底下,我何苦去湊熱鬧讓他們那難得的舒心自由打了折扣?
遊過天下的父皇和母后終究故去了,金鑾殿中坐著的人換成了大哥然而,和胸無大志只好美食飲酒,甚至自己鑽研把宮中釀酒都包了去的二弟,以及一心學三叔只想打仗的三弟,還有跟著威寧侯出海的四弟,繼承了父皇性子成天拉著小舅舅四處視察學校的五弟不同,大哥的兒子們很不讓人省心
大嫂和母后一樣多子多福,只不過,和母后嫁給父皇前期危若累卵的形勢不同,大嫂嫁給大哥的時候,天下已經很太平了,頂多是朝中因為父皇的新政和用人而有些小小的波折所以,大嫂在頭四年間就連生了三個兒子,年歲相差不大的他們落地就富貴榮華,對東宮的位子也是虎視眈眈,以至於大哥登基之後雖冊立了嫡長子為皇太子,我那另兩個侄兒卻依舊不消鴕好,大嫂最後生的那個兒子比前頭歲數差很多,否則興許真的要上演一場四龍奪嫡
大哥是聰明人,大嫂也是聰明人,可當面對的是自己的兒子,他們這兩個聰明人仍舊一籌莫展母后曾經對我說過四叔燕王的事情,儘管人人都知道四叔曾經和父皇爭奪過東宮之位,但父皇對四叔還是信賴備至,即位後不久就令其率軍平緬,打完之後,他帶著我那四嬸周遊天下我最後一次見他們的時候,他們正帶著五百多號精銳護衛,從盛唐時那條有名的絲綢之路前往遙遠的異國母后說,野心一旦膨脹,便很難再使其消逝四叔會中途懸崖勒馬,是因為他終究是正人君子,不屑於那些詭譎小道和陰謀可是我那兩個侄兒,卻顯見不是那樣的正人君子,也不像我其他弟弟那樣各有各的喜好
他們都使勁巴結我這個唯一的姑姑,甚至連我家裡那兩個沒用的混小子,也都險些被他們拐上了船要不是我那小女兒來告狀,我一氣之下把兩個混小子扔給了繼承了三叔爵位的堂弟遼王去調教,又和家裡那個老好人丈夫大吵一架,興許我的兒子們就真的會上那條很可能會沉的船因為這件事,終於無法容忍的我不管不顧一狀告到了大嫂面前那一次,大嫂痛心而又失望的樣子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大哥終於還是痛下了決斷當年父皇編撰的盛世大典,儘管抄寫了兩套珍藏在南京和京城,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都沒有最終付梓這一次,他以印書懷念父皇為由,把我那第二個侄兒和第三個侄兒派了去,帶著十個從全國蒐羅來的書法責抄寫刻版印製因為人少,這一抄,就是整整五年五年中他們除了那些精擅書法的儒生之外·再沒有機會接觸到其他可以籠絡的人,而他們一度搜羅交好的官員們,也大多數都被大哥打發到了天涯海角任職
至於皇太子,則是被大哥直接派去了巡查天下受災之地無論是洪澇旱災,還是蝗蟲天災,他都讓金枝玉葉的皇太子親自去賑濟巡視每一次我見到回京的皇太子,都能發現人成熟長大了因而五年之後兄弟三個再次聚首的時候,儘管他們還不可能真正和睦有愛,但終於拉開了差距······頂多是彼此不理會,不再嘴上一套心裡一套·看著讓人心裡不痛快
時光就這麼翩然逝去,從長寧郡主到長寧公主到長寧長公主,一晃我已經歷經了三朝,膝下的兒女們給我添了孫兒孫女,曾經叱吒風雲的長輩們,也都一個個離開了人世而成了睢陽侯夫人,和我素來要好的顧儀,竟然也比我早走一步最後,就連大哥,也終究棄我而去·留下了傷心欲絕的大嫂,還有我這個唯一的長寧大長公主舉宮素白的時候,我不由自主想到了在我出生後過世的曾祖父太祖皇帝·想到了和祖母仁孝皇后幾乎是前後過世的祖父太宗皇帝,想到了含笑逝去的父皇仁宗皇帝······因而,看著那大行皇帝的神主,大哥的音容笑貌彷彿就在眼前那一次,我在靈前昏厥了過去
最喜歡熱鬧喜慶的我漸漸更多的時間都呆在家裡,伴著我家裡那個最喜歡琢磨各式石碑,最喜歡各式鐘鼎,彷彿喜愛這些死物更多過我的老好人他似乎從來不知道回憶往事·成天見了誰都是笑呵呵的·看著他的時候,那些不知道的人甚至難以相信·他曾經是當年父皇即位第一次殿試中選拔出來的榜眼那一科的狀元是天下有名的大儒傳人,那一科的探花是溫潤如玉的俊俏郎君在這一前一後的襯托下,面相忠厚形似書呆子的他很不起眼,可金殿傳臚的時候特意溜過去看熱鬧的我,就偏偏一眼相中了他
當他成為我的駙馬時,還有人指摘他的文章徒有其表,不過是父皇為了我這唯一女兒的夫婿能夠有個好名頭而已可他從來都不爭不辯,縱使同年惋惜他因為尚公主而丟了大好前途,他也只是一笑置之婚後的日子都是他讓著我,每一次遇到我發脾氣,在他三兩句話之下,我都彷彿是打在棉花團上的拳頭一般使不上氣力日子一天天平平淡淡地過去,沒有父皇母后的知心默契,沒有大哥大嫂不時發生的激烈碰撞,更沒有別人家那般情深意切,抑或是雞飛狗跳有時候我甚至在想,當初我倘若選擇了別人,是否還會是這種平淡無波的日子?
可惜沒有如果當年那一科的狀元四十而魁首,年過五十便早早撒手西歸當年那位風度翩翩的少年探花郎,蹉跎仕途幾十年,臨到老終於升任四品大理寺少卿的時候,早已經是鬢髮蒼蒼滿臉皺紋,彷彿比我家的老好人還要憔悴那一科的其他同年們,有的官居一品萬人敬仰,有的貪墨無數百姓唾棄,也有的平平淡淡再無聲息我不知道他是否後悔過被點了駙馬,可當他在一場看似平平常常的風寒中一病不起,最終就要離開人世的時候,我只看到他的眼睛比平常的時候更加明亮
“明月,我小時候就喜歡金石,可家裡人都指斥這是玩物喪志,逼著我讀書科舉,我喜歡寫文章,但我不想做官,更沒有自信能做一個好官幸好,仁宗皇帝點了我為駙馬這輩子我最得意的是,就是收藏了那許多珍貴的鐘鼎碑碣,寫了不遜於前人的金石銘錄,娶了了你這心地好的公主……”
後面的話,我幾乎都沒聽進去儘管他把我和那些死物相提並論,但我卻不覺得惱,甚至抓著他的手和小孩子似的嚷嚷,眼看著他帶著心滿意足的笑意,和父皇母后大哥一樣離我而去他到死都沒有對我說過一個卿卿我我的字眼,可他帶給我的,是幾十年平安喜樂的日子
孀居的我變得沉默寡言,儘管新君對我這個唯一的姑姑禮遇備至,但我卻再也沒進過皇宮兩個有了出息的混小子如今都很孝順,一度想要帶著我出京遊山玩水,抑或是想帶我去別業散散心,我卻都沒有答應甚至最疼的小女兒要接我去她那兒小賺我也同樣沒有鬆口沒有男主人的公主府正房空空蕩蕩,可恍惚之間,我卻總覺得逝去的親人們都還在身邊,午夜夢迴的時候會和我說話,陪我解悶
八十大壽的時候,公主府中熱鬮非凡那些我已經分不清記不得的晚輩們給我磕頭,說著些千篇一律的賀詞,滿臉堆笑地恭喜著我這個大齊朝壽數最長的公主那一天,戲班子喧鬧的聲音環繞著整個公主府,走到哪兒都能夠聽見而親自蒞臨的當今天子,更是讓滿堂賓客驚歎豔羨喝過那杯侄兒雙手呈上的壽酒,我沒有看那些珍貴的壽禮,只對他提出了最後一個要求
我想再去登一次瓊華島上的萬歲山
腿腳已經不利索的我是坐著肩輿登上了那座萬歲山的
相比印象中的那座小小山頭,如今的萬歲山周圍遍植樹木,四處香花鳥語,賞心悅目可是,我的眼睛裡卻只有那腳下那巍峨的皇宮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長大的地方,是我依偎著父皇母后的地方,也是我最終和命中註定的老好人相遇的地方靠在肩輿靠背上的我看著這久違的熟悉建築,彷彿放下了心中最後的惦記
今生如此,了無遺憾如果有來生,我還想做父皇母后的女兒,還想當他的妻子不是隻有波瀾壯闊,方才是人生
ps:說實話,其實這個番外更適合作為所有番外的結尾······寫得我那個感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