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宦海風雲記> 0805有性格的代市長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0805有性格的代市長 (2 / 2)

常寧笑問道:“很有性格?不懂,什麼叫很有性格?”

許波解釋道:“水流是說,你和他見過的其他領導下鄉不一樣。”

“呵呵,我不喜歡人山人海熱烈歡迎那一套,那是演戲,可我不是演員啊。”常寧笑道。

丁伯群說道:“常市長,對不起,我們也是正常接待的,沒有什麼特別的安排。”

“老丁,你少來這一套,三王鄉政府門口至少有百人,這還算正常?你呀,什麼時候也學會搞形式主義了啊?”

看一眼眾記者,丁伯群不好意思的說道:“我這不是聽說有大記者要來,怕給市長你丟臉麼,所以,所以我才找了一些人過來。”

“呵呵,不打自招了,你有一個好侄子,情報工作都做到市委大院去了。”常寧笑道。

高前進陪著笑臉說道:“常市長,既然來了,總得下來坐坐,喝杯茶再走。”

擺了擺手,常寧說道:“老高啊,我這次下來,就是想看你們不願意給我看的地方,三王鄉是個例外,可你們聚集了那麼多人,我這人啊,就怕人多,三王鄉就免了,你在前面帶路,我們直接去北郊移民點。”

打發走高前進,常寧下令開車。

錦江市北郊移民點,是錦江市歷屆領導心頭的一個“痛”。

六十年代初,為了保證錦江城區的生產和生活用水,當時的錦江地區,在錦川市西北的大連山修建了大連山水庫,水庫在三年後峻工並投入使用,原水庫區域內的三千餘名山民,集體搬遷到錦江市的北郊,整整三十年過去了,當年下山時的嬰兒,如今都已娶妻生子,移民人口增加到將近一萬,卻始終找不到城市的歸屬感,這裡也成了錦江市最落後貧窮的地方,他們曾經靠山吃山,如今卻生活在一塊沙石地,每年靠政府的補助和救濟度日。

這個移民點甚至沒有鄉級政府去領導和幫助他們,幾十年來,周邊的鄉鎮不願接納他們,他們一直被市民政局裡一個叫大連山水庫移民辦公室的機構領導著,這個辦公室只有三個人,卻要管一萬人的吃喝拉撒和生老病死。

丁伯群坐在常寧對面的座位,瞥一眼旁邊的記者,看著常寧欲言又止。

常寧說道:“老丁,你看我幹什麼,是不是想說家醜不可外揚這句話啊,以我看,這種家醜就該外揚,這樣才能解決問題嘛。”

新華社記者方青說道:“常市長,丁記,這個移民點我聽說過。”

丁伯群問道:“方記者,您是怎麼知道的?”

方青說道:“好象是一份內參,題目就叫‘歷史的欠帳幾時還清’,說的就是你們錦江市大連山水庫移民的現狀,我記得應該是三年前的內參。”

“問得好,歷史的欠帳幾時還清,在還清欠帳的同時,該狠狠的抽領導的屁股。”常寧說道。

丁伯群說道:“常市長,據我所知,你是十多年來第一個到移民點指導工作的市級領導。”

江水流問道:“常市長,你能說說這個移民困境形成的原因嗎?”無錯不跳字。

常寧聳了聳肩膀,微笑著說道:“江記者,我不是歷史學家,你的問題交給別人去研究。”

江水流又問道:“那麼,你是想解決這個歷史遺餘嗎?”無錯不跳字。

“當然,總不能留到二十一世紀去解決,真要是那樣的話,我也該挨板子抽了。”

許波問道:“我也聽說過這個移民點,有一個問題我很奇怪,為什麼快三十年過去了,這個移民點連個鄉級政府都沒有呢?”

丁伯群說道:“這個問題我瞭解一點,當初這三千多山民分屬大連公社的五個大隊,搬遷的時候比較匆忙,安置下來以後,才想到歸屬問題,前前後後出了不少個方案,有的人提出還是歸大連公社領導,可兩地離著二十多公里,不太現實,有的人提出,把移民們分散安置到北郊區的十多個公社去,可山民們不同意,移民點確定後,有人又提出劃歸鄰近的公社,可週邊四個公社都不願意接收,山民們自己提出建立一個新的人民公社,當時的地區行政公署認為移民只有三千人,又不予批准,就這樣,互相推諉扯皮,一直拖到八十年代初,當時的大連山水庫二期工程剛完工不久,光每年的水力發電就有不少利潤,當時的地委領導就把大連山水庫升格為處級,劃歸地區行政公署直轄,這麼一來,原來的錦川市就不幹了,你們既然把水庫拿走了,那這些移民也應該交給你們管,就這樣,移民點成了原地區民政局領導的一塊飛地,周邊鄉鎮歸錦川市領導,移民點領地區行政公署管轄,直到錦江撤地建市、錦川市一分為二拆成兩個區後,移民點才劃歸我們錦北區管轄,但救濟款和補助款還是由市民政局掌握和發放……總之,到目前為止,我也搞不清,移民點是歸誰管轄呀。”

常寧微笑道:“老丁,你急什麼,我就是來解決這個問題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