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寧心裡感嘆,真是藏龍臥虎,誰說萬錦縣沒有人才啊。
倒是鄉長年維青,是本鄉人,五十多歲了,文化不高,直來直去,很快就醉了,被鄉政府的工作人員架了出去。
飯後來到陳茂雲辦公室,電燈忽明忽暗,陳茂雲解釋說,這是附近小水庫發的電,電壓忽高忽低,照明湊合,電視機就不敢開了。
常寧拿出一包錢遞給陳茂雲,“茂雲同志,這是五千元錢,是我個人的,其中兩千給你們鄉政府,另外三千,麻煩你發給全鄉的困難家庭,每戶十元,一共三百戶,但對外不能說是我的錢。”
陳茂雲吃了一驚,不敢接,李效侖笑道:“茂雲,常記的外公,是香港範氏集團公司的董事長,拿著,你不要,就歸我縣委辦了。”
陳茂雲聞言,趕緊接過去塞進抽屜裡,笑道:“謝謝常記,我都窮怕了,這是假裝客氣呢,這世有見錢不要的人嗎?”無錯不跳字。
常寧微笑著,坐到陳茂雲的辦公桌邊,“三位,閒著也是閒著,我要出題目了,你們每個人都思考一下,咱們萬錦縣發展的方向和突破口在哪裡,不要長篇大論,每個人寫三個鍵詞。”
李效侖聽後,掏出隨身的鋼筆和筆記本,想了想後便寫了起來,他是領教了新記的工作作風的,而且他也看出端倪了,這個娃娃記不是來下鄉調研,而是來考察人的。
孫正邦和陳茂雲也找來紙筆寫了起來。
幾分鐘後,三張紙條都到了常寧手裡,李效侖寫的是:人才,體制改革,因地制宜;孫正邦寫的是:農業,交通,作風;陳茂雲寫的是:走出去,換思想,抓基礎。
收起三張紙條放進包裡,常寧笑著宣佈:“三位,我要睡覺了,你們請隨便。”
下鄉考察調研,或多或少有些作秀的成分,常寧也跳不俗套,何況他以後就不大重視下基層,在他的工作思路中,就是抓好班子建設,其他的工作,就是班子成員們的事,不過走了一路,常寧花去了不少私房錢,除了留給平潭鄉和山岙村各一萬元,李效侖幫他掌握的錢包空空如也了。
第四站和第八站分別是三興鎮和羅城鎮,李效侖和孫正邦看出來了,常寧對兩個鎮的一二把手都不滿意,一分錢也不留的走了。
從羅城鎮往南,還是在山裡穿行,萬錦縣的山不高,但連綿不斷,似乎沒有盡頭,而且越往南,兩邊的林子越密,路越不好走,逐漸變成了單行道,麵包車一個小時跑不了幾公里。
常寧的興致卻一點不減,拿出新買的照相機交給李州騰,嚓嚓的拍個不停。
孫正邦告訴常寧,這是萬錦縣的原始林區,一共有八百多平方公里,出了原始林區,就進入萬錦縣西南的少數民族聚居區,下一個鄉叫高村鄉,過了高村鄉就是最西邊的平潭鄉。
本來不打算在高村鄉過夜,可這裡有一塊大約六平方公里的山間小平原,引起了常寧的興趣,這十多天一路走來,經過了十多個鄉鎮,這是唯一的能稱得平原的地方,七千多畝晚稻如碧綠的海洋,鬱鬱蔥蔥,讓常寧頓時感覺似曾相識,彷彿一下子回到了青陽的濱海農場。
高村鄉黨委記姚從新自豪地說:“常記,我們這是一塊寶地,年年都是大豐收,它能養活全鄉兩萬人呢。”
鄉長方洪生是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和姚從新一樣,都是瑤族,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令常寧沒想到的,方洪生是西江農大的本科生,而且是在沒有任何照顧下,憑自己的努力考的,是高村鄉瑤族人中的第一個大學生。
離開高村鄉,前往平潭鄉的車,常寧對李效侖和孫正邦說:“效侖,正邦,回去以後馬找組織部,把方洪生調到縣裡來。”
孫正邦笑說:“老姚捨不得啊,我早就想調方洪生到農業局工作,要了幾次,老姚把我罵得狗血噴頭呢。”
常寧神秘的一笑,“走了方洪生,高村鄉還可以有李洪生張洪生嘛,放心,昨晚我跟老姚促膝長談,他同意放人了。”
李效侖道:“常記,還是您一把手的面子大,老姚可是頭犟驢,我認識他二十多年了,從沒見他服過誰。”
“呵呵,”常寧嘆了口氣後笑道,“為了一個方洪生,我可是大出血了,老姚獅子大開口,逼著我答應,三年之內,幫他建一座象山岙村小學那樣的鄉中學,唉,這年頭,窮人不好活,富人也不好過呀。”
笑聲中,麵包車出了山口,孫正邦指著前方說:“常記,前面就是商部長家鄉,平潭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