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哈智聽的心慌,他其實早就多次致仕,只是因為要幫楊章德佔住位置,所以雖然還在這個位置上,但是早已經不管事了。
他不想在自己致仕之前,還惹出一大堆糾紛,更不願意因此連累後輩。
但是太孫現在如此殺氣騰騰,讓他覺得自己應該儘快脫離這個泥沼。
明日開始就抱病吧,再向皇上致仕一次,希望能得到皇上允許。
他恐慌,但是對其他年輕的錦衣衛來說,這卻是振奮人心的好訊息。
明朝特有的軍戶制,讓軍戶的兒子永遠是軍戶,工匠的兒子永遠是工匠。
除了讀書能改變命運,其他的所有的渠道都被封死。
具體到細節部分,羽林衛的後代大多都是進羽林衛,錦衣衛的後代也大多是進錦衣衛。
這裡面哪怕是有一些人事的調動,但是基本上這個大的環境就是如此。
在座的錦衣衛人員,其中有一半都是因為其長輩是錦衣衛,然後繼承父職,進入錦衣衛,然後一步步熬上來的。
他們大多也經歷了之前的紀綱時期的黃金時代,但凡有一點理想的,都不願錦衣衛就此沉淪下去。
大丈夫一生在世,誰不想轟轟烈烈?
紀綱時期當狼,三品以下文武百官誰見了錦衣衛不怕?可是現在還有幾個怕錦衣衛的?
所以有了朱瞻基的背書,加上楊章德的鼓動,一頓飯的時間,錦衣衛的眾人心思就被統一了。
思想的統一,對一個部門來說是增加凝固力,戰鬥力。
這些有著相同背景,有著同樣追求的人,思想也最容易統一。
換做是那些文人,想要真正將他們的思想統一,那就是史詩級難題了。
後世的太祖殺的天昏地暗,都沒有能解決這個問題。
朱瞻基當然也不會現在就去面對這個史詩級難題,他只需要那些人能按照他的方向來走就可以了。
控制了錦衣衛,五城兵馬司,就能維護京城的穩定。
他還有羽林衛,還有幼軍的一萬多精兵,還有海軍第一艦隊的人馬,已經足夠了。
朱棣出征,京衛人馬會帶走一大半。唯一留守京城的可能就是京衛指揮司,而京衛指揮使是張輔的三弟張軏,這又是一個自己人。
所以朱瞻基等於已經控制住了會留守京城的大部分兵馬,不怕有人會鬧妖蛾子。
他再將張輔留在京城,以張輔來壓制各都指揮使司,五軍都督府的留守將軍,就能徹底保證國內的穩定。
從楊府離開的時候,朱瞻基本來還欲前往下馬橋農莊一行。陳誠要被派往西北,下馬橋農莊這裡的一大攤子事務,就需要找個人來管起來。
誰都不知道,在他的心裡,這裡是他最重視的地方,重要性甚至還要超過如今給大明造槍造炮的夾江工業區。
因為夾江工業區代表的是現在,但是下馬橋農莊缺少代表著未來。
這裡的十座研究院,雖然因為他離家三年,如今的研發不算盡如人意。但是卻一直沒有停頓下來,穩步地發展著。
一方面,則是因為下馬橋農莊的撥款全部都是朱瞻基的私人資金,不受朝廷約束。
另一方面,這都是陳誠的作用,他這個出使多國,見識過帖木兒等國重視文化和研究發明的人,知道如何引導這些研究院的發展。
但是現在他要出使西北,朱瞻基就準備自己親自將這些研究院的事務管起來。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他更清楚,整個世界的發展規律和發展方向的了。
但是他的車隊剛進入承天門的夾道,就遇到了被派出來找他的中官謝匡。“殿下,奴婢正準備去尋你,陛下今晚要與民同樂,著令殿下作陪。”
謝匡是王彥的徒弟,如今內侍階層沒有認乾兒的風氣,但是師徒傳承卻多不勝數。
太監們一層一層自上而下,師徒名分已經成為了底層向上攀登的重要途徑。
比如朱瞻基宮裡的劉萬,孫林,都是金闊的徒弟,而劉萬現在雖然才二十多歲,已經開始在宮裡尋了幾個七八歲的伶俐小太監,開始教他們讀書認字,為人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