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李亮收起了馬迪新編的《格物基礎》,幾人移駕到了格物研究院旁邊的小院子。
電力研究院可是說是朱瞻基期望最高,卻發展最慢的部門,這主要源自於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是電力的研究需要各種理論的奠基,連什麼是電都還不清楚,就想要利用電,這個步子有點太大。
其次就是應用研究方面,朱瞻基自己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說,他很清楚電機的作用,工業發展需要電,而電能轉化為動能,最重要的就是電機。
可是朱瞻基只知道電機是用銅線包繞而成,但是什麼工作原理,他也不知道。
在最廣泛應用的電燈上,朱瞻基知道電燈泡最開始是竹炭的,後來是鉛絲。
他也跟研究人員說了燈泡的作用,但是直到現在,電燈依舊沒有能生產出來。
如何用竹炭做燈絲,朱瞻基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教別人?
至於用鎢絲做燈絲,那更難,因為鎢的熔點有三千多度,現在的冶煉水平,根本達不到那一步。
所以現在的電力研究院,還是皇家的一個玩具,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時候,派出去表演一番。
這些人的幹勁倒是不小,磁石越來越大,線圈越繞越大,用巨大磁石和線圈做成的發電裝置,能輕易把人電死。
朱棣就曾經突發奇想,在承天門外處置一夥盜賊的時候,就用這線圈發的電,活生生地把人電死。
以至於最後肉都快熟了,人還沒有徹底死。
還別說,這樣的死法很少震懾人,現在大明的百姓就喜歡把被天雷劈死作為最重的賭咒。
這種走了歪路的科技樹讓朱瞻基也無可奈何,他知道發展方向,但是沒有基礎,如何能建立起空中樓閣?
“殿下,該回去了,今日是祁鍵小王爺的生日,太子妃還交代了讓奴婢提醒你。”
朱瞻基點了點頭,嗯了一聲,跟馬迪說道:“改天再去江邊看你們跟艦船研究院進行的船體和風帆改進,今日就到這裡吧。”
十家研究院,朱瞻基當然不可能一天看完,總要花費幾天。
出來的時候,他遇到了卡爾索利等一幫被組織過來的西洋學者。
這些人已經逐漸習慣了大明這裡的繁榮生活,但是整天無所事事,讓他們都有些待不住了。
陳誠現在走了,安排他們的工作也就成了朱瞻基親自要乾的事。
他沒有親自出面,只是讓李亮去通知他們明日會接見他們,離開了下馬橋。
這些西洋學者的用處他已經有了完整的計劃,那就是擔任新成立大學的講師,然後再根據他們每個人不同的特長,給他們發揮的平臺。
這個大學他準備用內庫的資金來成立,不經過戶部,這樣也不給文臣們插手的機會。
先拋開文臣們獨立弄一攤出來,以後再去考慮融合的事。
如果現在就把這些西洋學者們跟儒家混在一起,恐怕儒家絕不會讓這些西洋學者發出自己的聲音。
而且,一開始也不能叫大學,這樣會觸及儒家的敏感神經。
不如就叫皇家理工學院吧,就說專門培養技師,工匠,這樣儒家反對的力度也會小一點。
馬蹄聲震,朱瞻基透過視窗看見天空中明亮的月亮,期盼著朱棣和朱高熾都早日離開。
銀行的案子他一直不去碰,就是要給所有朝臣一個下馬威。
(不在狀態,今日過渡章節先來這些,明日爭取多更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