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二十四章 誘之以利(大隋章德公宗師加更)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四章 誘之以利(大隋章德公宗師加更) (2 / 4)

他話鋒一轉,又問道:“山東等地連年遭災,這黃河不靖,就難以過上好日子,但是朝廷如今鼓勵自由移民,為何你等空有一身武藝,卻要留在山東受窮?”

這一下,四人卻有些懵了。林三清醒一些,回答說道:“殿下,草民家鄉等地倒是有移民通告,不過卻只能移民西北。西北那裡家嶽去過幾次,那裡都是沙土,種不出來糧食,與其前往那裡,還不如留在山東。只要不發洪水,山東各地還是能吃飽飯的。”

朱瞻基登時明白了過來,這就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朝廷的旨意又被地方官員給故意歪曲了。

大明的移民只有一個限制,那就是普通百姓裡面,長江以南的移民,只能向南,長江以北的移民,只能向北。

這是因為南方人受不了北方的寒冷。讓南方人移民到北方,在沒有暖氣,連足夠保暖衣物都不夠的年代,他們恐怕都要凍死。

而北方現在本來就人少,為了防止所有人都向南跑,導致北方沒人,所以北方的人也就只能向北移民。

但是除了這個限制,其他再無限制。

並且根據不同區域的氣候特徵,物產特徵,移民到不同的地區,發放的土地大小,糧食多少,都是有區別的。

比如現在鼓勵漢人向北海,也就是貝加爾湖周邊移民,只要肯移民到那裡,大明土地都是幾百畝的給。

除了土地,糧食,種子,也都有區別,都是適宜當地種植的作物,決不讓人在哪裡難以生存。

但是蒲臺縣這樣故意圈定一個不如山東的地方讓百姓移民,百姓自然是不願意去了。

這種政策的歪曲,在後世都是屢禁不絕,更別說這個時代了。

有時候,一個字寫錯,整個政策的意思都變了,更何況有心違背上層的意思。

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為如今這個時代,人口就是資源,人口就是稅賦。當地的人變少了,繳稅的時候不是也少了,而官員們都是要接受業績考核的。

所以,哪怕讓百姓受窮,也不遠百姓離開,是大部分基層官員的想法。

除了像浙江,福建一帶,人口密集,山多地少,宗族矛盾比較大,所以移民推行的比較快。

但是到了江西,兩湖,乃至北方中原一帶,官員們都是不支援移民政策的。

現在不是明末,那時候人口是現在的幾倍,而大片土地被地主,被官員侵佔,普通百姓的土地越來越少。

現在是明初,朱元璋分產到戶,朱棣也是大力打擊土地侵佔。普通百姓再不濟,家裡也是有幾畝地的,家家都是地主。

現在變成佃戶的,大部分都是因為患病,才被迫賣地的。

另外,因為如今的大明大力發展工業和商業,做工比種地掙錢更多,所以一些會一點手藝的百姓,也會把地賣了,然後搬到城裡住。

男人只要有穩定的工作,女人再隨便做點事,來錢比種地還多。

當然,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也怪朱瞻基,因為他從南洋大量運回糧食,導致了糧價一直很低,所以百姓種地的積極性也就不高了。

但是這也是必須面對的困難,總不能看著受災地區的人餓死,總不能看著因為種地的收入高,官員,舉人們一個個就開始侵佔土地。

所以,打壓糧價,對目前的大明來說,讓百姓的日子不算好過,但是能維持更長時間的穩定。

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項政策都是需要隨時調整的。當低糧價影響穩定的時候,提高糧食價格更好的時候,朱瞻基也會毫不猶豫地採取糧食保護收購價。

現在,面對山東等地出現的問題,朱瞻基有了抑制不住的殺氣。

官員上下勾結侵佔應該發給百姓的糧食,這是會引發民亂的大事。

而官員們陽奉陰違,曲解朝廷的政策,也是會耽誤他的眾多計劃。

朱瞻基還想著讓漢人們一直向西,去佔領烏拉爾山,把未來的俄羅斯限制在歐洲。但是按照現在的速度,一百年恐怕都達不到朱瞻基的目的。

這些計劃他當然沒有必要跟林三他們說,但是不代表他現在就不能利用林三他們的力量。

他不知道唐賽兒這個時候有沒有得到白蓮教的傳承,這股力量對許多統治者來說,是禍亂根源,但是朱瞻基來說,卻敢放心利用。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