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十三章 渤泥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十三章 渤泥國 (2 / 4)

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提起渤泥國的華人王爺黃森屏,也就是死在應天府的那位渤泥國麻那惹加那。

黃森屏初名元壽,字昌年,號熙春。祖籍福建泉州鯉城區熙春鋪市曹巷竹西,父親叫黃良輔。

洪武八年時,黃森屏初任鶴慶守備。由於騰衝地理位置重要,明洪武帝朱元璋派黃森屏重兵駐守,並建造了石頭城,稱之為“極邊第一城“。因黃森屏英勇善戰,屢建奇功,後升為雲南永昌騰衝衛總兵。

因為當初與監軍太監的矛盾,黃森屏後來與朝廷有了隔閡,率領家族以及鄉黨數千人經西南部緬甸避亂航海南渡抵達婆羅洲。

他們沿著婆羅洲的北岸想要尋找一處沒有大型勢力的無人區,最後在婆羅洲東北角的山打根地區上岸。

當時在山打根西北的地區是國力衰微的渤泥國,南受滿者伯夷的控制,經常被要求向其進貢。東則常受蘇祿蘇丹國不時的侵擾,並不是一個安定的地區。

新即位的渤泥國蘇丹馬合謨沙向黃森屏率領的華人力量求援。馬合謨沙把女兒嫁給了黃森屏,贈與黃森屏麻那惹加那的稱號,約相當於中國中常見的“一字並肩王”。

為了籠絡黃森屏,馬合謨沙還讓自己的弟弟艾哈邁德娶了黃森屏的妹妹黃元麗,贈給她公主的稱號,兩個政權因統治者之間的婚姻關係結成了緊密的同盟。

在黃森屏和華人軍隊的奮戰之下,蘇祿入侵被遏制,渤泥國避免了滅亡的命運。

此後的三十年間,兩股力量親密無間,發展迅速。華人由東部的山打根向北部沿海發展,相繼建立了中國城、中國鎮等城市,即後世的大城市哥打基納巴盧和支那魯特等城。

永樂元年,馬合謨沙去世,兒子哈桑繼位,由黃森屏和馬合謨沙的哥哥特曼貢親王監國攝政,所以汶萊史一般不把哈桑當成第二世蘇丹。

永樂五年,哈桑因病去世,有兩年大空位期。在這兩年期間,發生了一系列政治鬥爭,最後傾向於黃森屏的艾哈邁德壓倒特曼貢親王繼位,成為渤泥史上的第二世蘇丹,黃森屏在渤泥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在南洋奮鬥了大半輩子的黃森屏一直未忘記祖國,對明朝的認同感也不斷增強。永樂六年,黃森屏留下自己的妹妹黃元麗鎮守渤泥,自己以渤泥麻那惹加那的名義親率150多名親威、部下回到中國朝見進貢。

朱棣非常高興,特意下旨令使團進京沿途的每個府縣都要設宴招待,讓他們得以親見家鄉的變化。

但年事已高的黃森屏已無精力經受沿路的舟車勞頓,也無法承受回到家鄉之後的巨大喜悅,這年的十月在抵達應天府後,十二月因旅途顛簸勞累過度瘁然而逝,享年六十七歲。

去世之前他向朱棣提出三個要求:一是“境土悉屬職方”的,將渤泥和山打根附近的土地,歸入中華版圖。

二是“乞封國之後山為一方鎮”,請加封東南亞的最高山(今名基那巴盧山,意為中國寡婦山)為渤泥國的鎮山,並賜以美名,永鎮南洋大地。

三是“託體魄於中華”,允許自己安葬於中國。

永樂七年,渤泥新王遐旺,也就是黃元孫在太監張謙、行人周航等人的護送下回國。

張謙等人到基那巴盧山下刻石立碑,還專門到滿者伯夷傳達了永樂皇帝的詔命:不得再向渤泥國要求進貢。

張謙、周行一行鎮守渤泥一年之後歸國。回到渤泥的遐旺黃克孫仍繼承了黃森屏在渤泥的固有地位和影響,一直控制住渤泥的政局,當地華人仍稱他為“總兵”。

張謙和周航他們曾經在渤泥國駐紮一年,對渤泥國的局勢非常瞭解,在他們的解說下,朱瞻基對渤泥國的固有印象才得到了改變。

因為受到後世先入為主的印象影響,他心裡的渤泥國一直是個彈丸小國,並且跟華人關係雖然密切,卻不屬於華人。

但是這個時候的渤泥國是包括是後世東馬的大部分割槽域,屬於東馬的的地域,一直是華人的地盤。

而渤泥國的一個王爺是華人,另一個王爺的王妃是華人。

黃元麗嫁給了艾哈邁德,她們只有一個女兒黃桂姑。

黃桂姑性格豪爽,看中了一個從麥加來的阿拉伯人,這個阿拉伯人的名字叫沙里夫阿里。

而這個沙里夫阿里也的確是個能力出眾之人,如今已經成為渤泥國的後起之秀,也是第三任蘇丹的不二繼承人。

“這位遐旺,黃元孫的能力如何?”朱瞻基對黃元孫並沒有太深的印象,黃元孫到應天府的時候,他那個時候還不到十二歲,天天在深宮裡,並沒有見過此人。

張謙沉吟了一下說道:“這些年來,內臣也常打聽渤泥的訊息,黃元孫雖然比不上其父,但也是守成之人,如今的渤泥國在他的帶領下日趨興旺。”

“那他麾下如今有多少人口,多少將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