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東瀛各大名都以大明馬首是瞻,對明仁支援自然也大。他這個王位,可是要比朱見深這個太孫還要穩的多了。
東瀛遷都江戶以後,將江戶更名為東京。依託江戶平原,大力發展農業,商業,雖然目前糧食依舊不能自給,但是有大明的支援,並沒有缺糧之虞。
而且東瀛大力發展勞務輸出,東瀛子弟是大明最喜歡的勞工。他們服從紀律,任勞任怨,不管是在礦山,還是在工廠,他們都是最受歡迎的。
他們這些人,每年都能為東瀛帶回大量的金銀,讓東瀛的經濟發展穩中有升。
不缺糧食,經濟也在好轉,百姓生活穩定,明仁這個東瀛王也得到百姓的愛戴。
朱見深來到江戶,明仁親自到港口迎接,朱見深就看到東瀛百姓用跪拜表示對明仁的尊崇。
如今大明除了正規場合,已經不流行跪拜,但是東瀛,這裡的百姓依舊還習慣這一套。
從港口到千代田的皇宮,朱見深見到街道兩邊的店鋪,基本都是中文招牌。這裡雖然不如應天府繁榮,房屋也大多是木製,但是粗略一看,與大明的府城幾乎沒有區別。
“彭師,依你看來,這東瀛多久能全部漢化?”
望著車窗外的彭時收回了目光,笑道:“這主要看大明的需要。……如今的大明需要一個勞力輸出地,需要一個展現大明先進,比大明稍遜,卻又充滿希望的屬地。如果等到大明有了更多東瀛這樣的屬國,為了展現大明的恩寵,才會將東瀛直接納入統治。”
“也就是說,一切都是為政治服務?”
彭時點了點頭說道:“除此之外,還要看經濟發展,如果東瀛不會成為大明的負擔,自然可以把東瀛併入大明。”
“如果到了那個時候,東瀛恐怕不會願意併入大明瞭吧?”
彭時點了點頭說道:“所以,這就要看當政者的眼光和手段。如果東瀛的潛力足夠,那當然是要在他們經濟發展起來之前就籠絡住。陛下如今在大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目的就是為了讓大明的經濟,科技,都處於領先地位。
想要當好世界的領頭羊,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不僅需要當政者時刻保持清醒,更需要時刻保持壓力感。殿下,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
陛下用四十年的時間,把大明發展成為世界最先進的國家,用了四十年的時間,形成了大明本土,東洲,南洲,西洲的權力構架,又用了四十年的時間,形成了大明和屬國之間的文明遞進層次。
而你,身負陛下的期望,外藩的壓力,需要做的,就是維持現有的平衡。所以,你不需要展現自己的才華,也不需要展現自己的出色,你唯一需要展現的,是你的平衡作用。”
朱見深點了點頭,又嘆了口氣:“皇祖將起點抬的太高,讓我壓力倍增啊……”
東瀛的王宮是朱瞻基親自確定地址,親自主持建設。皇宮位於東京的市中心,四面環水,佔地面積只比應天府皇宮略小。
不過,在王府規制上,依舊按照郡王府的規制建設,只是後來在王子增加以後,特許以親王府規制又建設了幾座別院。
朱見深被安排在正統三十年,朱瞻基抵達東京時候住的西御園,稍事梳洗,就被明仁派人迎到了正殿見禮。
太孫享受親王規制,而明仁這個外王本屬於郡王,卻因為東瀛的特殊地位,被擢升為親王,是大明屬國君王裡面地位最高的。
所以這個時候沒有外人了,還是晚輩朱見深率先向明仁見禮,明仁受了半禮,又回禮。
明仁很小就知道自己其實是陛下的親兒子,小時候,他還有些羨慕其他兄弟,因為他們都能無所顧忌地喊父皇,而自己只能喊陛下。
但是,也因為這點,陛下對他自小就多了幾分憐愛。而他從小跟其他兄弟一起讀書,他們要是欺負了自己,父皇也總是站在自己一邊。
長大以後,他知道了自己身上的責任,對自己的身份反而更加慶幸。
因為哪怕其他兄弟封王,也沒有處政權,但是自己,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王爺,手握大權。
在東瀛,他是名副其實的一手遮天。
這些年,他也曾經被權力迷失過。不過他娶了一個好妻子,有妻子的輔助,他手裡的權力越來越大,卻也沒有被權力腐蝕。
他很清楚自己身上的責任,這些年,不僅不遺餘力地推行漢文化,一切向大明靠攏。
因為大明的強大,因為他親政之後大明政策的放寬和傾斜,東瀛的百姓日子開始好過,不用再餓肚子,他輕而易舉地獲得了東瀛大名和百姓的支援。
他很清楚自己這個侄兒現在面臨的困局,祖父太能幹,王叔太多,他的年紀輕,威望也不高。
想要得到七十多位王叔的認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