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文官的反對,加上唐太宗的教訓,讓他猶豫了起來。
之後朱瞻基逐漸長大,不止一次展現了超人的才華,讓朱棣喜歡之極。
朱棣與朱瞻基相差將近四十歲,孫子的才華再高,也不會直接影響他的權威。
而朱高煦在戰場上值得信賴,在如何當一個皇帝方面,卻沒有展現出應該具備的才華。
過早給予朱高煦太大的權力,父子爭權,加上文官的反對,所以讓朱高煦就逐漸失寵。
但是不管怎麼說,朱棣對他是愧疚的。
如今朱高煦已經被剝奪王爵,削為平民,現在他又主動要求出海,前往蠻夷之地發展,讓朱棣心裡的不滿也就逐漸消失。
父子倆一路上逐漸解開心結,為了支援朱高煦,朱棣甚至直接劃給了朱高煦六千騎兵,讓他到西洲去選一塊他最中意的地盤。
西洲的龐大,土地的肥沃,資源的豐富,都讓朱高煦格外震撼。
除開北部的沙漠地區,中部有巨大的熱帶雨林和草原,在這裡,生活著無數的奇異的動物,有著各種各樣的果木。
南方的土地雖然略微貧瘠,那裡卻有著豐富的礦產。
一開始,朱高煦還有些猶豫不決,不知道該選擇哪裡才好。
但是他後來途徑馬穆魯克王朝,又去了一趟歐洲,這個時候,下定了決心,決定到中部非洲發展。
因為中部非洲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不僅距離亞洲更近,還能方便與歐洲貿易。
在中部非洲野生的香料到處都是,運到歐洲簡直就價比黃金。
從歐洲返回之後,他再次穿越了整個非洲大陸的中部,差不多是從後世的莫三比克到安哥拉,觀察這裡的地形和資源。
越看,他也越是滿意。
在南部非洲,土著很少,人口稀少,這個時代,人口是最大的財富。
而且中部非洲的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他來回穿越了一遍,就發現了幾座露天金礦。
這個時候,他沒有了失去皇位的遺憾,在這裡沒有仁義道德的地方,他覺得猶如天堂。
當他從非洲回來,得到了明軍大勝的訊息,所以也就一直留在忽魯謨斯等著朱棣返回。
當朱棣將朱瞻基的信件拿出來給他看的時候,他也看到了自己的機會。
途徑馬穆魯克去歐洲,他就感受到了奧斯曼帝國的威脅,這個被帖木兒國打的抬不起頭的國家,面對歐洲,就是霸主。
他們壟斷了貿易,連馬穆魯克在他們面前都只能被動防禦,根本不敢相爭。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馬穆魯克才會願意讓出珍貴的綠洲給大明,讓大明在蘇伊士駐軍,幫助他們抵擋奧斯曼的威脅。
所以,朱棣雖然沒有在意這個國家,但是如果他以後在非洲發展,肯定會跟這個國家打交道。
如果現在削弱他們的力量,對朱高煦來說,是有很大好處的。
所以,朱高煦也跟朱棣詳細分析了奧斯曼帝國的威脅,認為黑羊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也確實如此,在石油還沒有成為戰略物資的時候,伊拉克這一塊,在那時候就是窮鄉僻壤。
當時阿拉伯的中心,是在地中海沿岸,那裡是東西方的貿易中心,也是阿拉伯人的政治文化中心。
大明要在中亞保持威懾,忽魯謨斯並不是最重要的地方,相反,蘇伊士才是。
如今大明已經在蘇伊士駐軍,朱瞻基當初也喊出了開挖蘇伊士運河的計劃,將那裡作為大明重要的軍事要地,會更符合大明的利益。
當然,忽魯謨斯也不會放棄,這裡將跟印度的柯枝,南洋的星城,舊港,形成大明一連串的補給和軍事重地。
就在朱棣回忽魯謨斯的途中,朱瞻基的又一次信使抵達。不過這一次帶來的主要訊息是,太子朱高熾去世。
對這個大兒子先自己而去,朱棣卻沒有普通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哀。
身為一個皇帝,他首先考慮的整個江山,其次才是父子之情。何況,他對這個兒子並不算喜歡。
他只是在途中吃素三日,甚至都沒有要求軍中吃素,只是讓全軍戴上白布以示哀悼。
在波斯,如果吃素,糧食根本不夠吃,因為主要的軍糧就是羊肉,要是吃素,軍隊運糧都來不及。
不過回到忽魯謨斯,看到朱高煦已經為兄長戴孝,他還是很滿意的,對這個二兒子也更喜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