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布只是第一步,今後,還會有許多大明可以外傳的技術,透過西域,傳到世界各地,讓西域各部,脫離不了大明的控制。
利用軍隊維持的統治是不能長久的,但是利用經濟控制維持的統治,卻可以長久。
鄭亨很清楚什麼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雖然朱棣將大權賦予給他,他卻也不敢驕縱。每日準時來到朱棣下榻的王宮,彙報工作,大大小小的事務,從不自專。
鄭能給他寫的信,在五月的時候,隨著朱瞻基派來的使節,也到了他的手中。
如今的鄭能還在京中協助朱瞻基訓練勳貴子弟,只要等他被委任總督,鄭能也能來西域與他匯合。
鄭亨做的有聲有色,朱棣也就放下心來,每日除了與美人歡愉,就是考慮在西域建立一個什麼樣的管理機構。
從忽魯謨斯到撒馬爾罕幾千裡,這裡如今已經沒有了大型勢力,帖木兒國的滅亡,讓大部分部落都臣服大明。
大明是不可能將這些異族視為自己人的,即便維持在這裡的統治,也只是為了利益,為了大明長治久安。
所以,大明不會插手這裡的民政管理,那隻會費力不討好。
像大唐一樣,建立一個軍政府,保持震懾就足夠了。
至於這個政府以後會不會脫離大明的控制,不是朱棣擔憂的。
何況,以自己那個孫子的手段,想必也有更好的方法。
在撒馬爾罕悠閒地住了三個多月,到了九月初一,朱棣正式頒佈聖旨,在撒馬爾罕建立河中總督府。
以鄭亨為總督,沐昕為副總督,轄十萬騎兵,統轄西域各部。
河中總督府直管區域有兩處,一處是撒馬爾罕,一處是碎葉城,兩城也將分別成為西域的貿易中心。
兩城的商稅為軍費,直管土地為大軍提供軍糧,十萬騎兵的家眷將會在兩年內由朝廷出錢,出力,遷徙到此處。
這兩個城市的周邊都有大量的肥沃土地,不要說養活幾十萬人,就是養活幾百萬人也沒有問題。
而西域各部在三年內,每年按照部落大小,向大明繳納一萬到十萬兩白銀的財貨。這些稅賦可以以實物相抵,不管棉布,馬匹,牛羊,大明都要。
而大明將會扶持各部在當地種植棉花,發展紡織,並能與大明貿易。
最主要的是,只要向大明繳納稅賦,就能享受大明的保護,不受其他部落侵略。
至於各部落事務,大明卻不會插手,仍然由各部落自決。
這樣的安排不損害各部落的利益,每年萬兩白銀,甚至十萬白銀,對一個人來說數目驚人,但是對一個國家來說,就不值一提了。
西域各國大都產黃金,一萬兩白銀也不過只是千兩黃金,對他們來說,不算負擔。
光是能跟大明進行貿易,他們就能獲利遠不止這些。
就在朱棣準備離開撒馬爾罕之時,從北方千里迢迢趕過來的林三,唐賽兒夫婦,得到了朱棣的召見。
朱棣此前並不知道林三,唐賽兒夫婦,一直到了撒馬爾罕,才知道自己孫子竟然早就在北方下了一手暗棋。
這對朱棣來說是意外之喜,大明想在河中立足,需要委派一個十萬人的騎兵部隊,才能威懾各部。
為了這個佈置,大明需要耗費數百萬巨資,才能完成這個目標。
但是現在,朱瞻基只是耗費了幾千馬匹,軍械,就能讓數萬人自發地前來極西,為大明開疆拓土,這遠遠地超過了朱棣的期待。
不過僅憑這個,朱棣還不一定會見林三和唐賽兒夫婦,他們一方是皇帝,一方不過是普通百姓。
哪怕現在林三夫婦是來向朱棣表忠心,安排一個大臣接見一番就好了。
朱棣之所以見他們,也是一位知道了林三是白蓮教聖子,而唐賽兒更是被尊為聖母。
朱瞻基的一石二鳥之計,不僅讓大明多了一群忠義之士,還減少了白蓮教在大明境內的禍亂之源,可謂讓朱棣甚是開懷。
這也才有興趣見見這對夫婦。
不過一見之後,朱棣也忍不住有些大失所望。
這白蓮教不過是一些民間愚夫糊弄人的,這普通的村夫,村婦,竟然被選為聖子,聖母。
他不知道,要不是自己孫子快人一步,在去年的時候,大明就會因為他們這些人,引發一場大亂。
林三夫婦見朱棣只是次要的,主要的目的還是見見這個河中總督鄭亨。
唐賽兒與鄭亨算是舊識,去年三月,唐賽兒到北明山接收軍械,當初就見過鄭亨一面。
鄭亨也知道唐林城的建設始末,知道朱瞻基不僅想要在河中地區保持威懾,更想把極北那些無主的荒地全部劃入大明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