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原條款中,女子奸罪,不過是杖一百,贖金十八貫。劉家處置毛氏,原本就是為了她的家宅和八畝地,怎捨得讓毛氏拿出十八貫來,他們可是把那些錢財看做是自己的了。
何況,這裡面還有隱私,那就是根據以往的案卷來看,毛氏偷漢其實莫須有。
毛氏夫死,按照朝廷法度,不到三十,本就應該再嫁。她只是看不上族中為她挑選的浪蕩子,自己尋了外村一踏實的鰥夫,就被誣陷沉河,這是完全的草菅人命。
關於案件過程,眾人很快就根據法令有了明確地重審程式,關鍵還在於朱瞻基利用這件案子達到什麼目的。
朱瞻基提出了兩點要求,說道:“其一,孤要人人都知道,鄉老雖然代表朝廷,卻不能斷人生死。其二,宗法必須要小於國法。”李慶這個時候抱拳說道:“殿下,臣願前往林州,稽核此案,並讓這件案子天下皆知。”朱瞻基卻不置可否地笑了起來,說道:“殺雞焉用牛刀,李侍郎稍安勿躁。”李慶的確有些心急,他被從刑部調往工部,本來就是要去當尚書的,但是因為朱瞻基看不慣吳中這個老好人當刑部尚書,把他又趕回了工部幹他的老本行。
吳中回去了工部,加上還有一個宋禮當尚書,就把李慶給耽擱了下來。
朱瞻基以前不瞭解李慶,更信賴聲名遠揚的顧佐,現在讓顧佐當了刑部尚書,李慶不好安排了。
但是透過這一段時間的接觸,朱瞻基發現,李慶這樣的人才是自己現在最需要的干將。
他沒有顧佐的圓滑,長袖善舞,但是缺少一個闖將,一條池塘裡的鯰魚。
大明的官場太穩了,穩的有點保守,所以需要這樣一個人來攪和一番。
而且,朱瞻基現在已經受到了朱棣抵達星城,並且即將前往西洋的訊息,所以,他覺得自己可以動動了。
如今的大明朝堂,有兩大貪官,一個是劉觀,一個是方賓。方賓是兵部尚書,把柄就在朱瞻基的手裡捏著,在並不需要保持穩定的時候,朱瞻基不會動他。
不動他,就要動劉觀,而且劉觀身為九卿之一的左都御史,也是位高權重之輩。
將他拿下,讓二愣子李慶去當左都御史,比誰都合適。他在十四年前的永樂五年,就曾經在都察院擔任過一年多的左副都御史。
短短的一年多時間,他彈劾都督蔡福賣私鹽,忻成伯趙彝擅自殺死運夫,盜賣軍餉;都督譚青、朱崇貪婪放縱。
都督費王獻欺罔、梁銘貪婪殘暴、鎮守德州都督曹得貪財。平均兩個月就有一個超二品大員被他拉下馬,可見他的能力之強。
只是官場大多講究為人留一線,以後好見面,一團和氣。他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後來被其他官員舉薦到了刑部侍郎,又任紹興知府,就是不讓他檢舉人了。
但是朱瞻基不會在乎這個,李慶這把刀,他只會怕不利。臨近午時,今日的午朝快結束的時候,幾位大臣按照朱瞻基意思,做出了安排。
一是要求林州縣衙重審劉家毛氏一案,並且將會直接在邸報上進行跟蹤報道,要讓天下人都知道這件案子。
這裡面的主要宣傳點,就是朱瞻基的兩個要求。皇權下鄉,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天下這麼大,老百姓又大多不識字,總不能一個個地派人告訴他們朝廷法度是什麼樣的。
而且,這後續有涉及到了一個官員委派的問題,真要一下子增加幾倍官員,朝廷也受不了。
所以這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問題。至於這裡面的皇權與士大夫之爭,這個時候沒有誰再提,連朱瞻基都不提,因為時機不成熟。
不過,散朝之時,朱瞻基叫住了有些失落的李慶,李慶大喜,其他人也是暗自心驚,因為誰都知道,朱瞻基要重用誰,就會單獨接見,留膳。
李慶這是要起來了!等其他人離開之後,朱瞻基看著滿臉激動的李慶說道:“太祖國祚初定,需要穩定,太平。皇祖靖難,也要收攏人心。如今國泰民安,朝堂一團和氣,百官漸喜奢華,故此孤欲重整吏治。”李慶一聽,立刻抱拳道:“臣奏請殿下禁止民間商戶,一切劃歸內監,更要禁止勳貴,百官從商。”朱瞻基笑著搖了搖頭說道:“一碼歸一碼,經濟需要活躍,這一點是不會更改的。整肅吏治,卻不能因噎廢食。”李慶是個清官,對貪官深惡痛絕,自己家人也沒有做生意的,家鄉也只有八十畝官田。
這對一個三品大臣來說,是極為難得的。但是他看不到發展經濟的重要性,所以這方面必須要跟他說清楚。
朱瞻基問道:“愛卿以為,這天下財富是有數的嗎?”受儒家影響,李慶內心是這樣認為的,卻不敢這樣回答。
因為人人都看得出,以前的大明連官員俸祿都發不起,只是以糧食代替。
但是這些年來,錢財越來越多,他們大部分俸祿都是直接透過銀行發放,根本不欠了。
李慶原本以為這些金銀都是從海外流入,所以增加了體量。但是,他再研究歷史上不同時期的財政狀況,就越發迷糊了。
例如南宋,僅以半壁江山,每年收稅五千萬貫,相當於現在的將近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