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由於落後的交通方式,落後的金融手段,所以皇帝從來不怕有人貪汙。
因為不論任何人,貪汙了多少錢,這些錢財依舊還在這個國家。
皇帝把天下都看做自己的,只要你做的不過分,不用這些錢財來邀名,來造反,問題都不大。
因為大臣跟親戚一樣,都有遠近親疏,你多撈一點,還是他多撈一點,這都不是關鍵。
可是你要是想用這些錢財,像後世的阿布一樣,來為自己邀名,那你就是找死。
方賓愛財,這是眾人皆知的事情,難道朱棣就不知道嗎?
如果朱棣真的一無所知,那麼錦衣衛,都察院的人,都可以回家了。
但是朱棣為什麼不管?
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方賓沒有失寵,能做事。對皇帝來說,能做事的大臣比一個無能之輩要強得多了。
另一個原因就是養豬,天下財富散落四處,有一個貪官來撈錢,到最後,這些錢還是又回到了皇帝這裡。
就像後世的和珅,你撈了再多錢,我隨便找一個藉口就能抄家滅族,最後你還是一場空。
至於後世的法制思想,平等思想,在這個時代是沒有市場的。
就連老百姓被官員,被貴族欺負,他們也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不是被逼到絕境,他們連告狀都不敢。
但是在內心裡,他們也想成為上等人摒棄以此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
這種渴望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形成了整個社會的發展規律,或者說這個時代的規則。
如今朱棣西征,方賓身為兵部尚書,朱瞻基並沒有心思對付他。
現在整個大明的重心就是為西征服務,兵部的穩定大於一切。所以,他才把目標對準了左都御史劉觀。
可是他沒有想到,方賓現在主動冒出頭了,並且因此引發了一場風波。逼得他不動手都不行了。
而知道了方家從京城運了兩船金銀回老家,朱瞻基將楊章德召進宮來,痛罵了一番。
這不是幾千兩銀子,幾萬兩銀子,是價值十三萬枚銀幣的金銀幣。即便是裡面有一些金幣,數量也不多,大部分都是銀幣。
大明為了增加金幣的硬度,往金幣裡面加了一些合金,讓金幣不易磨損。
而在如今,金幣一直不算流通貨幣,因為金幣的購買力太強大了。
黃金現在還主要是作為貴重金屬在流通,大部分家庭購買黃金,不是為了消費,只是為了打造首飾。
這樣的時候,大部分人都不願意把黃金鑄成金幣,因為這會降低純度。
所以市面上,現在流通最大的就是銀幣和當五十的銅錢。
這就相當於四噸多的銀幣運出京城,而錦衣衛這裡卻沒有一點動靜。
楊章德也委屈,因為他現在畢竟還不是錦衣衛的一把手,甚至只能算是四把手。
錦衣衛不能如臂使指,他縱有萬般能耐也無可奈何。
朱瞻基是發了一通脾氣之後,見楊章德有些委屈,這才想起了這茬。道歉當然是不會道歉的,他安排說道:“你派人去西北,先將方賓密切監控起來,不可驚擾了他。另外,你親自去鎮江府,給我將兩船銀幣運回來,我倒要看看,方家是想要這兩船銀幣,還是想要方賓的命。”
這個時候,朱瞻基依舊不想動方賓。他去西北主持軍務,事關重大,雖然有金幼孜可以取代他,但是朱瞻基卻不相信金幼孜的能力。
來到這個時代,朱瞻基早就發現了,越是在史書上名聲大的人,其實做事能力越差。
因為這個時代重文采而不是幹才,越能幹的人,越能做實事的人,反而越被人瞧不起。
金幼孜在後世的名聲比方賓大的多了,但是方賓已經當了二十年的堂官,主持兵部近二十年,辦事能力不需要擔心。
可是金幼孜除了早年當過幾年言官,後來就一直在文淵閣,詹士府這些耍嘴皮子,研究經義,寫書注論,當秘書的內閣廝混。
他雖然對軍隊後勤也算熟悉,但是從來沒有主政過,讓這樣一個人負責整個北路軍的糧草供應,朱瞻基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