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笑著點頭說道:“孤很清楚這件事,也知道向嘉峪關增加步兵,有利於減輕騎兵的壓力。但是……孤已經決定,將會從宣府,大同一線,抽調十個完整軍衛,駐防嘉峪關。”
蹇義大驚,連忙說道:“殿下請三思,宣府到大同一帶,扼守北漠關卡,而重中之重。”
朱瞻基朗聲說道:“西北各軍衛抽調五萬人,這些人一盤散沙,缺乏訓練配合,如何從令?何人能領軍?諸位愛卿都是文官,不要將那些相互之間說話都聽懂的將士看做是文人了,以為隨便去個人就能帶軍。
其次,這次鄭亨率軍出征,如今正在漠北聯絡瓦剌,韃靼各部落,他們每個部落都要派兵出征。待他們的兵力被抽調一空,宣府一帶的防守壓力自然減輕。
另,兵部雖然掌握調兵權,卻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決議,此事當以武將意見為主。你們在朝堂中不瞭解具體情況,就以文官之身作出調兵決議,過於冒失,下不為例。”
文官們面面相覷,以張輔為首的武將才明白過來,他立即拜道:“殿下英明,這件事實該五軍都督府作出決議,由兵部執行。”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另,給固原衛下令,著其眾將率兵救援災民,維持治安。”
如今這個時代,遇到天災能動用當地的兵力已經是一件很誇張的事情,至於從外地調兵救援,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如今的軍戶被限制了身份,他們將當兵當做職業,只是為了謀生。
地方衛所吏治混亂,只在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想要讓他們冒著危險救人,除非是本鄉人。
他們可不是什麼人民子弟兵,有著為人民服務高尚情操。
本地人救本地人都還要有好處,從外地調兵卻救災,恐怕去了還會搶劫受災的老百姓。
所以朱瞻基根本沒有考慮讓軍隊去救人,只能安排運送物資過去賑災。
張輔立即應諾了下來,與右軍都督府的右都督吳克忠兩人望了一眼,默默地點了點頭。
這次出征,以中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兵力為主,兩府都督大多隨軍出征。
吳克忠這個右軍都督府右都督,目前是右軍在京城的最大將領。而他也將在入秋之後,會返回涼州駐地,為明年北路軍正式出征做準備。
吳克忠是已故恭順伯吳允誠的長子,吳允誠是蒙元人最早歸附大明的蒙元貴族。
他投靠大明以後,忠心耿耿,成為大明徵服西北的急先鋒。在他的努力下,西北各族,各部落紛紛向大明投誠,不服的人也被他一一剿滅。
吳允誠也因此從指揮僉事一路升為右軍都督府左都督,掌管西北軍政。
永樂十五年,吳允誠在涼州病故,吳克忠子承父勳,就連職司,也僅僅是從左都督降為右都督,依舊駐守涼州。
涼州又名雍州,是後世的武威。在隋唐時期,就是西北重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吳克忠家族一系都忠心耿耿,驍勇善戰,更因蒙元人的身份被西北各族認同,是不可多得的將帥世家。
不過,他也因自己蒙元人的身份表現的非常低調。如今雖然在京城,卻很少參與政事,即便出席大朝會,也很少發表意見,更不與人爭執。
其他大臣知道他的秉性,也不會無故挑釁他,總之他在朝中就是一個透明人。
朱瞻基看到了他跟張輔之間無聲的交流,開口問道:“吳愛卿,涼州乃是軍事要鎮,如今更是扼守西北軍事要道,如今可有困難?”
吳克忠這個耿直的蒙元漢子聽見朱瞻基的詢問,站了出來躬身說道:“殿下,如今大批糧草運抵嘉峪關,臣的屬地也因此受益不少,如今糧草充足,並無所求。”
這幸虧是個蒙元漢子,要是一般的將領,這一會兒怕是想著法的多弄點好處。
大明在早期的時候,之所以喜歡用降將,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如此。
漢人的將領,要爵位,要好處,還想家族興旺。
但是不管是吐蕃,蒙元,女真人,他們的要求都很低,只要有口飯吃,他們就能給大明賣命。
現在只有民族概念,沒有國家意識,他們這些人為了活下去,殺起同族來,比誰都狠。
但是作為蒙元降將的招牌,朱瞻基當然知道他們這個招牌的重要性。他開口說道:“愛卿高風亮節,孤卻不會愧對你們。孤聞聽西北如今綠教傳教興旺,壓制的藏傳佛教只能退往漠北。孤為你涼州撥金兩千兩,在京城重塑金身,運抵西北,作為傳教之器。”
這些年,因為大明的經濟掠奪,西北各地嚴重缺金。藏傳佛教也好,綠教也罷,都喜歡用金器來彰顯實力。
但是透過貿易,大明將他們的黃金都變成了香料,絲綢換了過來。
綠教有中亞那個大本營,還能從那邊運黃金過來,但是藏傳佛教就悲催了,他們現在許多人只能用銅來鑄法器。
有著後世的經驗,朱瞻基很清楚綠教和佛教的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佛教還能控制,但是綠教簡直就是洪水猛獸。
所以,為了打壓綠教,朱瞻基寧願扶持佛教來對抗他們。
在火車出現之前,大明對西北的控制有限,直接動手的成本太高,基本上要依靠各族自發抵制綠教入侵。
所以在現階段,還是要儘量利用西北的力量來對付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