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不是沒有考慮過組建一個軍校出來,但是他只是一個太孫,不是皇帝,這種從制度上進行的改革,絕不是現在的他能玩的。
而他若不能掌握這個軍校的控制權,這種制度上的改變不一定能帶來好的效果,更多的可能是變成一個四不像。
所以這件事不急,所有關於制度上的改變,都不能急。
在見識方面,這些大明的精英階層可能會弱於他朱瞻基。但是在智慧方面,習慣直來直往,快意恩仇的朱瞻基,恐怕十個也比不上他們一個。
從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統一的文化,秦朝形成統一的文字,東方的大融合,在幾千年的歷史的潮流下,就形成了一套獨特的中庸風格。
這可不是儒家的,只不過是儒家後來實行了拿來主義,把這一套變成了自己的而已。
包括一直到後世,這種風格都從來沒有變化過。
比如說,街上偶遇老朋友,說要請吃飯。如果對方是外國人,,那他永遠只會有兩種選擇,要麼吃,要麼不吃。
但是如果是一箇中國人,往往就會另外一種回答。比如說不好意思,比如說我吃過了,卻不會直接回答到底吃不吃,反而要讓你猜或者是繼續試探。
這還是最簡單平等關係,又比如說領導說不用了,那到底是真不用了,還是假不用了?
誇老婆做的飯好吃是真好吃還是假好吃?誇老婆漂亮是真漂亮還是假漂亮?
這些其實才是東方文化下的大學問!
這樣留有一定的餘地,將簡單問題複雜化,是東方文化薰陶下的特色。如果不能習慣這種風格,用一句新潮的話說,那就是情商不夠。
情商不夠就會四處碰壁,事倍功半。
但是反過來,下屬們為了留有一定的餘地,他們做事往往就不會直接將事情固定化,留有餘地。
如果是一個情商不夠的領導者,你會發覺什麼事都好像做到位了,卻達不到想要的目的,結果甚至是背道而馳。
所以,朱瞻基在沒有掌握大權的時候,不能直接給出明確的命令的時候,關於制度方面的改革,絕對不能輕易進行。
首先是改變不一定能達到目的,其次是改變也增加了他以後接管大權的難度。
在一張已經畫了畫的紙上作畫,永遠沒有在一張白紙上面作畫簡單。
但是現在他被朱棣這棵大樹護著,遠比他當皇帝更逍遙自在,他也還沒有準備好接管大權,所以軍校的計劃,只能先暫時擱置。
現在也不是晚明,這些事也不急,他還有足夠的時間來籌劃。
被一幫驕兵悍將糾纏了半宿,朱瞻基被他們攪的頭暈,也有心將這些種子播撒出去。
到了晚間,終於拿出了最終決議。
幼軍一共203人,這次的軍事行動損失了六個人,再去掉三個教官,還有194人,被朱瞻基全部讓了出去,兩人一組,劃撥給了九十七個軍衛。
除了南部這次沒有參與北征的軍衛,這些幼軍計程車兵幾乎遍佈整個大明的疆域北部,保證了每個重要軍衛都有兩人。
他們的軍籍也被兵部重新歸檔,即使是最差的,也被授予了把總的軍職。
這相當於是後世的連級幹部,能夠從一個小兵,被直接升到連級幹部,甚至有幾個被升到副團級幹部,這也是所謂的一步昇天了。
但是,朱瞻基還留下了一個引子。那就是每兩年要求這些人返回幼軍營重新學習,他要保證這些人不被時代淘汰。
朱瞻基另一個條件就是所有人必須在軍衛裡面擔任教官職務,否則不予調職。
他們這不到兩百個人,即使各個三頭六臂,對大明來說也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想要他們發揮更大的作用,不是讓他們在戰場上立功,而是把他們三年學會的這一套,傳播出去。
八月初七,大軍抵達了張北後,進行了最後一次集結。經過這段時間的統計,各軍衛的戰功也都被統計了出來,現在要論功行賞。
這一次的首功當仁不讓是神機營的總督,徵虜副將軍,安遠侯柳升。
其次是捱了一箭的中軍都督鄭亨,不過他們都留在了草原裡,並沒有隨軍回來。
所以這一次的論功行賞就顯得不是那麼熱鬧了,但是眾將士的心情仍然很興奮。因為朱棣拿出了內庫的銀子,在他們的俸祿之外,每個人又發了賞銀,並且是不打折扣的現銀。
這次出征九個月,每個士兵的俸祿最低都在十五兩白銀以上。但這些俸祿一般只能拿到三成到五成,因為那些衛所的兵種地不用交稅,還有各種實物發放,抵了大半俸祿。
而且那些俸祿是由兵部發放的,朱棣這個皇帝不可能直接管這些事,他現在發放的是他作為皇帝發的獎金。
按照級別的不同,每個士兵最低二兩現銀。而民壯最低一兩,然後發放回家途中的糧食,免去一年的稅負,以後三年不用再服役。
這也是這個時代的特色,農民負擔重的驚人。除了戶賦,丁賦,地賦,還有各種勞役,加起來包括了賦、稅、餉、徭、雜五大項,幾十個小項的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