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純度極高的銅礦石被發現的越來越多,所有人的情緒也都越來越亢奮。當在一處礦脈處發現了一處伴生黃金脈的時候,連朱棣這個皇帝都親自跑過去看了半天,興奮的渾身發抖。
根本不用朱瞻基費盡口舌來闡述草原對中原的重要性了,也沒有人把留守在草原當做苦差事了。
經過了足足一個月的爭吵和鬥爭,宣府,大同這些臨近草原的衛所,勝出了競爭。
草原上將會留下一支十萬人的騎兵,還將遷移過來十萬衛所兵,並且將從山東等地遷移過來最低十萬戶農戶,把這裡當做大明對草原的最重要據點。
當然,這十萬戶農戶主要不是為了開礦,而是為了運輸。
因為銅的提煉不會在礦山這裡進行,而是將放在開平前屯衛。那裡也是後世的錫林郭勒,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也距離大明更近一些。
這個時代,根本沒有化學提煉方法,只能依靠木炭或者是煤來燒融銅礦石,然後提純。
為此,朱棣也決定先不修整長城了,將修長城的工匠調過來,從北平修一條直達銅山的道路。
這條路從北平到開平前屯衛,再到銅山,差不多一千一百公里,雖然將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這裡直接挖出來的就是硬通貨啊!
而在道路沿途還將設立驛站和護軍營,保護道路暢通,在開平前屯衛,還將駐紮一支人數不少於十萬人的大軍留守。
這裡也將會成為以後大明與漠北草原最重要的經濟中繼點和軍事中繼點。
這就足夠了,甚至是超出朱瞻基期望的好,一切都只是因為一座礦山。
如今大明勢力蒸蒸日上,北元卻日暮西山,只要不給他們太大的恢復空間,他們將會一直被削弱。
最起碼,絕對不會像原來的歷史中那樣,原本一盤具有優勢的好棋被走成死棋。
大軍從六月十一就開始回撤,抵達礦山這裡的時候是六月十六。但是一直拖到了七月二十,才算是安排好了這邊的事務,繼續趕路。
但是,朱棣只帶了六十萬人回來,在當地留下了近三十萬人,保護這座銅山。
臨走之前,朱棣大筆一揮,留下了北明山三個大字。
這個名字也成為了銅山的正式名稱。
朱棣也在旅途中跟各將領包括朱瞻基商議,回到北平後,會召開朝會,準備在這裡建設一座都司府和承宣布政使司。
都司府負責軍事,而布政使司則是負責民政。
以前是管理這裡入不敷出,不划算。但是現在這座銅山能帶來無數的利益,除了夠給大軍的軍費,還能給國內帶來急需的銅,銀,金。
看到所有人都為這件事感到激動和興奮,朱瞻基的心裡才是真正得意。
有時候,根本不需要費心費力跟所有人對著幹,也不需要苦心經營非要壓住對方。
只需要輕輕撥動一下天平上砝碼,天平就自然會歪向自己這一邊。
這種操控歷史,將歷史人物都放進自己棋盤的感覺,真的很爽!
七月三十日,大軍抵達了開平前屯衛,修整三天。
朱瞻基特意到這裡的露天煤礦去檢視了一番,計劃著以後在這裡建幾座炭窯。
唐宋時期古人就已經學會了燒炭,除了木炭,竹炭,還有將煤烘乾成炭,上佳好炭專供達官貴人,石炭則供給普通人。
但是這不是絕對。像淮北,揚州一帶,成片的山林很少。所以這裡的人們很早就學會了將有煙煤經過高溫烘烤,變成無煙焦炭,大部分人家都是用這種炭取暖。
應天府皇宮的御膳房裡,用的就是溧陽出產的焦炭,並且用量不小。
兀良哈部卻不會煉焦炭,實際上他們對煤炭的利用還處於初級階段,那些窮人們冬天天冷的時候,才會拉上一兩車露在外面的煤炭,回去燒了取暖。
朱棣一幫戰爭狂是不願意讓兀良哈部跟著佔便宜的,要不是顧忌面子,他們恨不得將兀良哈人直接也驅趕走。
不過朱瞻基勸住了朱棣,利用現成的利益,籠絡住兀良哈人,這可是一個好機會。
與其給自己增加一個敵人,不如增加一個朋友。
南門立木,千金市骨的道理朱棣可要比朱瞻基更清楚。被朱瞻基點醒了一下,大軍還沒有抵達開平前屯衛的時候,朱棣就已經給兀良哈各部發了召集令。
大軍駐紮下來以後,朱棣連續三天都在款待各部落首領。按照朱瞻基的提議,把煤炭都讓給了兀良哈各部,將他們綁在了大明的戰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