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是講究緣分的,孫嫻自小被張氏培養,一心想要把他培養成為一個合格的太孫妃,以後合格的國母。
但是孫嫻的性格天生缺少那種雍容大氣,有點小兒女的作態。她天生就是那種小鳥依人型別的女人,能討男人的喜歡,卻沒有那種撐得起大場面的風度。
以前沒有比較,張氏對她倒也還認可,可是現在有了比較,胡善祥忠厚善良、天性貞一,雖然在姿色上與孫嫻不相伯仲,難分上下,但是在為人處世方面,卻比孫嫻要大氣成熟許多。
如今後宮中以昭懿貴妃為主,但是實際上,太子妃張氏的勢力並不低於昭懿貴妃。
昭懿貴妃是明日黃花,太子妃卻是如日中天。朱瞻基的勢力越大,地位越穩固,太子妃張氏的勢力也就越穩定。
所有的太監和宮女都是趨炎附勢之輩,在這樣的情形下,哪怕昭懿貴妃掛著長輩的名義,也要讓張氏三分。
張氏的喜好,同樣影響了一大批人的態度。朱瞻基這些妻妾,不管以後的地位再尊貴,在張氏面前,都要逢迎順從。
不要說她們,哪怕就是朱瞻基當了皇帝,在張氏面前同樣也要百依百順。
這個時代的以孝治國,可不是說說而已。
後世的婆婆為了兒子,可能會兒媳婦曲意奉承。但是這個時代,哪家的兒媳婦也不敢在婆婆面前高聲說話。
張氏平日裡還是秉持一碗水端平的,但是胡善祥的性格就入了她的眼,雖然進宮剛兩個月出頭,但是張氏卻感覺跟胡善祥相處的比相處了六年的孫嫻還要投契。
如果是孫嫻先懷孕,這種徵兆還不會表現出來,但是現在只有胡善祥先懷孕,張氏自然表現的就對胡善祥更加親近一些。
不管吃的,用的,雖然不至於超出孫嫻這個正牌太孫妃,但是也不遑多讓。
這些都讓孫嫻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朱瞻基也沒有想到,自己有些弄巧成拙了。
在原本的歷史中,朱瞻基的確是偏愛孫嫻,所以會廢了胡善祥後位,扶起了孫嫻。
但是他來到這個時代,歷史就已經改變了,他不會對任何女人有偏愛,自然也不會廢胡善祥。
現在說服了朱棣和張氏,立了孫嫻為正妃,反而把局勢弄的複雜起來了。
朱瞻基不喜歡這種後宮中的勾心鬥角,但是偏偏是他導致了這一切。
現在想要讓局勢平和下來,那麼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儘快讓孫嫻也懷孕。
所以他回宮的這段時間,白天忙著跟海軍將領進行軍事總結,還要與內監進行新年籌備,然後還要清算今年自己的收入。
到了晚上,他還要忙著維繫後宮各女之間的關係,儘量讓整個後宮有些詭異的氣氛正常起來。
他現在只能祈禱,胡善祥這次不要生下兒子,否則的話,這件事可真的難以解決了。
雖然他不怕出現任何困難和挑戰,但是少一事總是好過多一事。
胡善祥既然已經懷孕,那就不能伺候朱瞻基了。不管是懷孕的女人,還是來了月事的女人,都失去了侍寢的權力。
像後世那種懷孕了的女人還想躺在男人的懷裡撒撒嬌,在宮中是不可能的。
每天,他都要去胡善祥的小院去坐坐,陪她說上一會兒話。
他從來都不是一個正經的男人,擅長的是調情和調戲。跟這個女人在一起,不知怎麼回事總有一種自慚形穢的感覺。
只能說,這個女人天生就帶著強大的氣場。
孫嫻的美貌不下於她,卻是另一種風格。這種小鳥依人的性格其實是符合大部分男人的樂趣,朱瞻基也不例外。
但是具體到婚姻方面,她的妻子必須要具有統帥整個後宮的能力,所以孫嫻要做的還要更多。
雖然她從十一歲開始就被教育成為一個合格的太孫妃,但是自身的性格限制她在這方面的能力。
從選妃開始,她就努力地培養自己的勢力。但是胡善祥的先懷孕,一下子將她努力打造的權力基礎變的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