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蒯越來看,此時應該果斷改變戰略,拋棄揚州劉繇,直接遣使與徐州會盟,以軍糧為餌,邀請徐州平分揚州,甚至是袁術。
江北兩郡可歸徐州,荊州則取江東,再額外補償對方錢糧,通商貿易食鹽,如此一來,荊州將全取長江天險。
甚至必要的時刻,把丹陽郡和吳郡都讓給徐州也沒關係,只要保住了豫章郡和會稽郡,荊州對交州可就徹底包圍了。
到時候再將交州拿下,豈不比在揚州蹉跎來得划算?
一旦拿下了交州,又可兩面包圍益州。
聽聞劉季玉闇弱無能,益州內部叛亂四起,東洲人與益州本地人勢同水火,此誠可以圖之。
只是蒯越知道劉表不會聽自己的。
因為劉表的性格既狠且穩。
劉表的狠在於面對危局,敢於拼死一搏,而且手段酷烈,不計後果。
可他的穩在於,非到臨淵之時,則必瞻前顧後。
譬如明明圖謀西川,卻總是零敲碎打,不敢下重注。
派了劉闔前往益州煽動益州本地豪強叛亂,卻礙於名聲不敢直接出兵呼應,坐視甘寧等人被劉璋鎮壓,簡直可笑至極。
誠然,劉表的政治手腕相當之強,入荊州短短几年時間,已經透過聯姻和親族編制起了一張忠於劉表的勢力,可有了本錢之後的劉表,卻表現的越來越吝嗇,遠遠沒有單騎入荊州時的豪氣了。
況且蔡德珪的計劃看起來是調和了兩派的矛盾,可實際上本質卻還是站在荊州本土派一邊的。
因為滿足了本土派最大的需求,那就是賣出多餘的糧食,買進稀缺的食鹽。
所以蒯越兄弟樂得支援蔡瑁。
果然,如同蒯越所猜的那樣,劉表聽完蔡瑁的話後,竟然真的心動了。
因為在劉表的眼裡,蔡瑁這個方案投入小,收穫大,是典型的以小博大,只是這個方案也並非完美無缺,它最大的弊端就在於後患較多。
因為攻取豫章等於把戰略主動權交了出去,能不能把豫章吃進肚子裡的關鍵,將不在於劉表和荊州,而在於江東局勢的變化了。
也不知道劉表是智略不足,還是刻意忽視,他只看到了以小博大,卻看不到後面的缺陷。
“好,既然如此,那就以德珪的方案去辦。”
其實劉表也確實有自己的盤算,並非完全像蒯越想的那樣不堪。
蒯良的那句徐州並非無糧深深的打動了劉表,讓他意識到徐州只是缺糧,不是無糧。
如果自己順江之下,趁火打劫鯨吞劉繇的行動真的激怒了劉備,對方擠出糧食來和自己火拼的話,那荊州真的未必能堅持的住,因為那時候很可能就是劉表以一敵三了。
劉繇舊部哪怕投奔劉備也不會支援自己,更別說旁邊還有個深仇大恨的袁公路了。
再加上荊州食鹽價格居高不下,劉表考慮再三,還是選擇了穩妥。
對於劉表的決定,劉磐和張允倒沒有什麼反對的意見,對於他們來說,雖然下江東再好不過,可要是轉而攻取豫章,也不是不能接受。
劉闔似乎想要說些什麼,可最後還是嚥了回去。
劉闔雖然是南陽人,但他更為親近劉表,算是劉表在荊州本地的代言人,也因此被劉表徵辟為了別駕。
因此,劉闔一直以來都是努力的調和劉表和荊州本地士人之間的關係,同時在決策時,也更多的偏向於劉表的要求。
只是這半年來,劉闔的身體越來越差,讓他不得不思考一下身後事了。
隨後,劉表和眾人還商談了糧食換購食鹽的交換比,以及交換數量。
對於交換數量上,大家都沒有什麼意見,尤其是蒯、蔡、劉等人都極力贊成多多益善,甚至還請劉表下令讓黃祖派遣船隊參與交易。
只是談到糧食換購食鹽交換比時出現了一點分歧。
因為榷鹽權在劉表的手中,故此,劉表希望由州府以固定價格收購荊州士族百姓的餘糧,然後再以一個固定的價格換購徐州的食鹽。
這話一出,蔡瑁、蒯良、蒯越、鄧義等人紛紛激烈反對,就連往常一直站在劉表一邊的別駕劉闔也不贊同。
可劉表的態度卻異常堅決,並暗示價格可以商量,但這個模式不能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