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輛重型卡車將E國船舶上的火箭發射平臺全部拆卸拉回了新基地內,隨後建築機器人對火箭發射平臺進行改裝。
由於地球磁場以及大氣的原因,導致宇宙中的塵埃物質在穿過大氣的時候就被灼燒殆盡,有些則是因為地球磁場的緣故很難達到地球的表層。
例如氦三以及一些稀有礦物,在地球上幾乎尋找不到,但是像月球這樣沒有大氣和弱磁場的環境,月球的土壤中蘊藏著大量的氦三以及稀有礦物。
除了月球,水星和火星這些距離太陽更近行星的土壤表層,同樣富含稀有的礦物原料。
而距離太陽更加遙遠的行星,例如土星和木星這樣的巨行星,因為巨大的體積而具有強引力,同樣可以吸引更多的宇宙塵埃,在這些星球表面上都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然而目前的航天科技還無法支撐探索月球以外的地外星球。
首先是距離的阻礙,就算是火星這樣距離地球較近的行星,以目前航天器的航行速度,即便能安全著陸一個來回也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這對於李明宇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火箭發射的首要目標還是月球,殖民月球的主要目的就是氦三。
能源是制約文明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可以大量獲取到月球的氦三,那麼可控核聚變就可以提上日程呢。
可控核聚變的技術都是現成的,只要有足夠的氦三作為燃料,甚至幾十臺大型的核聚變發電裝置就可以帶起整個亞洲的電力。
而一旦能源的掣肘被解開,那麼生產力將會進一步的提升,整個社會可以更快向星際航行時代邁進。
除了氦三以外,李明宇還想要看看月球上是否有另外的稀有礦物,例如高品位的鈦礦、晶格矽等。
鈦和矽在地球上廣泛存在,是航天火箭重要的製造材料,但是地球上的鈦分部太過於分散,單礦石的品味非常低,所以冶煉成本很高,這也導致了鈦的價格更高。
而航天工業中需要大量應用鈦礦,一艘幾億噸的星際運輸艦甚至要使用幾百上千萬噸的鈦礦,按照目前地球的產量以及冶煉成本,要想把星際運輸艦造出來僅僅是成本就是個天文數字。
即便是李明宇再能吸金,如果社會的生產力達不到相應的水平,想要製造出這種龐然大物仍舊很不現實,畢竟一個人的力量無論如何也無法和整個社會化大生產相提並論的。
除了鈦礦以外,晶格矽也是太空航行的重要材料,在星艦製造過程中,需要應用到大量的電子元件,同時因為宇宙的各種特殊環境,所以對這些電子元件也有極高的要求。
而晶格矽則是製造太空電子元件的主要原材料之一,使用晶格矽製造的電子元件對真空和失重環境有著良好的適應性,同時耐高溫和耐磨損,但是地球上很少存在丰度較高的矽礦,單純依靠從砂石中提煉純矽很難滿足航天器材的要求。
如果能在月球上大量開採鈦礦和晶格矽,那麼先建造一艘小型的宇宙飛船或許不會那麼難。
另外更加重要的是,李明宇想要捕獲一些小型隕石。
這些小型很多都是從太陽系以外形成,在流浪宇宙的過程中被太陽的引力捕獲的,說不定裡面就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寶貝,這東西就跟飄在天上的盲盒一樣,誰也不知道這些盲盒裡藏了些什麼,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裡面一定有李明宇想要的東西。
火箭發射平臺因為長期沒有使用,很多的組建已經老化了,甚至可以說只剩下一個鐵架子,李明宇看著面前鏽跡斑斑的大傢伙,有點明白為什麼約瑟夫答應得那麼爽快了。
這堆破爛丟在別人手裡基本上只能當做廢鐵賣掉,處理掉的成本都不少,更別說能賣出一億元的高價了。
工業機器人將發射平臺所有的元件一一拆卸下來,隨後對其進行改造處理。
首先是控制部分,原本老舊的控制單元需要全部替換掉,使用人工智慧進行控制,之前王志山請李明宇訓練航天工業集團使用的人工智慧,所以李明宇有火箭發射人工操作的全套原始資料,有這些資料讓小玉再訓練一個應用於航天發射領域的人工智慧並不難。
其次是火箭發射平臺穩定性的改造,東北部軍工廠列印的新式火箭馬力很大,而且採用了等離子體燃料作為動力,以現在發射平臺固定支架的強度,肯定無法承受火箭發射時產生的龐大推力。
目前因為材料的限制,等離子體引擎還沒有研製成功,所以發射的火箭基本上都是採用一次性使用的結構,無法做到火箭艙的迴圈使用。
等離子體做功時產生的能量太強了,目前已有的材料根本無法長時間承受如此強大的能量,只能像是射能炮一樣低頻率的做功,但是火箭的引擎不一樣,升空的推力需要持續不斷,否則就無法擺脫強大的地心引力,以目前材料的強度,最多堅持到使火箭進入月球的引力軌道,隨後整個發動機引擎就會完全瓦解。
最後是發射平臺回收倉的裝置。
李明宇發射的火箭與其他國家發射的常規火箭不同,其他國家發射的運載火箭基本上是單程票,也就是說無論微信也好探測器也好,一旦發射升空之後是不會再進行回收的,要麼任由其流亡宇宙,要麼主動接受地球引力的牽引,在進入大氣層後主動焚燬。
除了一些科研性質的探測器,大部分的衛星都是選擇使用這種方式進行處理,畢竟這種方式簡單省事不說,而且還十分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