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茲·郎的《撒旦》獲得了巨大的關注,所受到的讚揚,甚至超過了約翰·福特,這部黑色電影帶給人們的驚喜,也遠遠超過了西席·地密爾的《巴比倫》和約翰·福特的《戰神》。
可以說,不管是民眾還是好萊塢專業的電影人,都對弗里茲·郎在這部電影中的表現豎起了大拇指,這部電影,也算是一舉奠定了弗里茲·郎本人在華納兄弟電影公司以及在好萊塢電影界的地位,讓他在美國徹底站穩了腳跟。
在很多人看來,《撒旦》雖然給人帶來了很大的驚喜,但是還不算得上是真正的黑馬。主要的原因是,雖然弗里茲·郎在低調宣佈開拍這部電影的時候人們不太注意它,但是自從弗里茲·郎11月份在戛納國家電影節獲得大獎之後,他的名氣和關注度也在美國急劇升高,很多電影人和民眾都想方設法觀看這位德國導演之前拍攝過的電影,而那些弗里茲·郎在歐洲拍攝的電影,自然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個德國人,是一個優秀的電影人。這是人們對弗里茲·郎的基本看法,有了這個看法,對於弗里茲·郎在好萊塢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撒旦》,人們也就自然覺得會有很大成功的可能。
因此。《撒旦》地成功,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如此以來,黑馬之說也就有些站不住腳了。
不過在14號的映式中,有一部電影卻是結結實實的黑馬。它就是由明星電影公司出品,大衛·裡恩導演的《亨利五世》。
自從被我招入了夢工廠電影公司,並且被任命為夢工廠比沃格拉夫電影公司的負責人之後。大衛·裡恩就一下子由之前的默默無聞地英國電影新人,變成了讓民眾極為好奇的人物。他們想不通,安德烈·柯里昂為什麼一下子把一個從來沒有在好萊塢出現過並且在英國本國也不是很出名的年輕人提拔成了夢工廠六廠地負責人。他們也不明白這個叫大衛·裡恩的傢伙,長得也不好看,能力暫時也沒有現有多麼的強,他憑什麼能夠獲得安德烈·柯里昂的垂青。
民眾的這些疑問,我想除了我自己清楚之外,沒有人知道。
但是,在《亨利五世》映之後。所有人都清楚了。
因為大衛·裡恩現在已經是夢工廠人了。所以儘管這部電影由明星電影公司投拍,夢工廠還是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先,夢工廠透過自己的強大地宣傳系統為這部電影做了聲勢浩大地宣傳,這是明星電影公司這樣的小公司所不可能達到的。其次,夢工廠透過自己旗下的強大的影院系統,也為這部電影提供了方便。更讓很多其他電影公司眼紅的是,夢工廠在聖誕電影檔期中推出的電影,在結尾的時候,都會放映《亨利五世》的宣傳片。這就意味著格里菲斯地那部震動整個美國的《海上鋼琴師》的觀眾在電影結尾的時候會看到這部電影的宣傳片,而《奔騰年代》地觀眾同樣會看到這部電影地宣傳片,有這兩部電影在,就意味著有無數美國民眾會對這部電影產生巨大的好奇感。
《亨利五世》沒有讓我失望,大衛·裡恩沒有讓我失望。這部改編自莎士比亞作品地電影。一經推出,便獲得了意外的巨大反響。
很長時間以來。英國人和美國人平時總是喜歡拿對方開玩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文化,都是一群土包子,最明顯的地方就是他們看不懂莎士比亞,而美國人更是稱英國人是假正經,最明顯的地方就是他們看了莎士比亞但是卻不懂裝懂。
對於美國人來說,莎士比亞是他們文化上面的一個軟肋,但是這並不影響到他們喜歡這個在英語世界中代表最高地位的文學大師。他的作品,在美國擁有眾多的讀。
《亨利五世》雖然沒有《哈姆雷特》、《羅密歐和朱麗葉》那麼出名,但是這部作品確實是公認的莎士比亞的最厚實的作品之一。更重要的是,亨利五世一生具有傳奇色彩,他是英國中世紀最偉大的國王,少年被人篡位,透過自己的努力不僅奪回了王位,更是戰敗了法國成為法國的攝政,成為英國曆史上取得軍事成績最輝煌的國王,卻又偏偏在人生的巔峰時刻意外死去。他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也是柔情蜜意的%綠色%,《亨利五世》改編成電影,比莎士比亞的其他作品有著明顯的優勢。先,它有莎士比亞作品一貫的沉重,人性的思考、社會苦難的反映、歷史的呈現等等等等,這些都讓這部電影和那些商業片有明顯的區別;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這部電影中有很多觀眾喜歡的元素,戰爭、愛情、宮廷生*潢色 活、陰謀、歷史……,這些好萊塢電影最能吸引觀眾的因素,它都包含了;最後,還是不可不說的一點,是這部電影的導演,大衛·裡恩是個地地道道的英國人,而且是一位對莎士比亞有著深刻了解的英國人,由他來指導這樣的一部電影,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那一刻,我看到莎士比亞復活!他就站在銀幕上給我展示著那段讓人深思的宏大歷史,展示人世的喜怒哀樂,展示歷史的悲哀和無奈、壯麗和輝煌。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我看到過地改編自莎士比亞作品的最好的電影!身為一個英國人,大衛·裡恩對於莎士比亞的理解,不但是所有美國導演不能相比的,就是研究莎士比亞的專家在他面前也只有自愧不如的份。”
“我們應該幸運好萊塢能夠出現這樣地一位電影人,他給我們帶來了我們最需要的東西:莎士比亞!”作為英國人,卓別林也是莎士比亞的崇拜,而對於他地這位英國同胞。他更是送出了自己最熱烈的讚揚。
作為一個旁觀,也作為一個出生自英國卻對美國有著深刻了解的人,卓別林的這些評論入木三分。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的心在顫抖!我全身的毛孔都在鬆弛呼吸,整個人如同被沉浸在法國葡萄酒中間,徹底為之沉醉!它是那麼地優雅,那麼地得體,那麼的嚴謹,那麼的深刻,大衛·裡恩抓住了莎士比亞的神髓。莎士比亞的靈魂彷彿在他的身上覆活。這部電影毫無疑問會成為好萊塢電影的莎士比亞電影領域的開創和巔峰之作。放眼整個好萊塢,放眼整個英國、整個歐洲,沒有哪一個人能夠比大衛·裡恩拍出更好的莎士比亞電影來,因為他就是莎士比亞選定地人。”
作為好萊塢最出名的也是威望最高的影評人,亞當·伯恩斯坦對於大衛·裡恩給予了極高的讚譽,要知道,亞當·伯恩斯坦可是好萊塢最苛刻的影評人,他地影評向來都是有什麼說什麼,公正客觀。
大衛·裡恩能夠得到如此高地讚譽。也看得出來他的這部電影是多麼地優秀。
《亨利五世》之所以獲得很多好萊塢電影人的欣賞,自然是因為其中展現出來的雄厚的莎士比亞功力,這也是大衛·裡恩成功的一個重大的原因,但是也有一些電影人看重的不是這部電影中的莎士比亞元素,而是大衛·裡恩本人在電影上面的造詣。
“《亨利五世》是近年來少有的好電影。至少我是這麼堅定地認為。大衛·裡恩是我接觸到的對英國文化特別是對莎士比亞感悟力最強的英國導演。在這部電影中。他本人對莎士比亞作品的掌握能力讓人深為讚歎。在關注這方面的同時,我們必須也要看到。除此之外,這個英國人在純粹的電影上面也有著獨特的思考和卓越的能力。”
“《亨利五世》中,作為英國傳奇國王的亨利五世自然是要刻畫的重點,大衛·裡恩沒有像一般的導演那樣去花大量的鏡頭去表現他的豐功偉績,在他的鏡頭裡,亨利五世這樣一個在歷史上有著輝煌一生的國王,卻被十分人性地還原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人的形象。大衛·裡恩用鏡頭把亨利五世還原成他本來的面貌,擦去了歷史給予這個國王抹上的光環,在他的鏡頭裡面,亨利五世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有溫和,有暴力,有血腥,有愛情,在這些影像中,大衛·裡恩完成了他對亨利五世掘式的表現工作。”
“整部電影,無論是剪輯還是排程,無論是音樂還是色調的對比,都展現出了這個電影新人紮實的電影功底和傑出的創新能力。柯里昂先生的目光是不錯的,假以時日,大衛·裡恩絕對會成為一個傑出的電影導演,成為一個真正跨國度的電影大師。”
約翰·休斯頓對大衛·裡恩的這個評價,算是讓人眼前一亮。他在人們都關注大衛·裡恩電影中的莎士比亞時,跳出來觀察到了大衛·裡恩的獨到之處,的確讓人佩服休斯頓的目光銳利。
大衛·裡恩的《亨利五世》,成為了不折不扣的一匹黑馬,他本人的風光程度。很像去年地斯約史特洛姆:都是第一次到好萊塢,都是第一次拍攝電影,都是在電影映之後萬人矚目。
電影新人轟轟烈烈,一批在好萊塢的老電影人卻各有千秋。
西席·地密爾和約翰·福特的電影,讚歎的人有,批評的人有,作為他們的同輩人。金·維多的情況卻要好得多。
某種程度上來說,稱金·維多為好萊塢電影人中地不倒翁倒是名副其實。長期以來,當好萊塢其他有名的導演起起落落的時候。金·維多卻一直很穩定。
他是20世紀電影公司地頂樑柱,所拍攝的電影,一般都是中等投資的電影,基本上從來就沒有拍攝過大片,這與20世紀電影公司本身的狀況是有關係的,也與金·維多個人的特點有關係。
金·維多的電影,就如同一刻小小地堅果。沒有什麼噱頭。實實在在,結結實實,吃到最裡面回味無窮。
我經常告訴身邊地那幫傢伙,在好萊塢,像金·維多這樣的一個人,實在是少之又少,特別是在對電影的整體把握上以及劇本的磨合上,沒有人能夠做的像他那樣的滴水不漏。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總是要求斯蒂勒、斯登堡等人跟金·維多學習寫劇本。而且我甚至還叫西德尼·奧爾柯特把金·維多請到柯里昂電影學院裡面去做編劇班學生的指導、教學工作,結果金·維多大受學生的歡迎。
金·維多的這部《比利》,雖然沒有像西席·地密爾地那部投資超過千萬的《巴比倫》引人注目,但是也一直是那些喜歡金·維多的觀眾深為渴望的。對於這部電影,沒有人認為它會失敗。更沒有認為金·維多會讓大家失望。
結果是。金·維多不但沒有讓大家失望,反而使得這部電影成為了好萊塢聖誕電影檔期第二波*電影中。唯一的一部由老導演執導而廣受好評地電影。
《比利》地故事很簡單,簡單的看起來跟白開水一樣。說地就是一個叫比利的年輕人,頭腦有點呆,但是做事情很有毅力,也有自己的想法。他的這些想法,在正常人看起來可能覺得比利是個傻子或是瘋子,但是他自己卻一直堅持,比如在電影中,比利想在山坡上種植出一片大花園,這樣每天他都可以抱著花挨家挨戶地去送花,而且大家在出門的時候都可以看到花園裡的奼紫嫣紅。身邊的人都比利的這個想法大為嘲笑,認為他這是做夢,因為那片山坡都是石頭,土壤貧瘠,根本種不出花來。比利沒有多說,他只是一天一天地往山上背土,用他的行動來影響那些嘲笑他們的人。在他種花的期間,生了很多故事,比利逐漸受到了人們的認可。影片的最後,經濟危機的襲擊,讓所有人都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失望之中,而當認為人們認為生活沒有指望的時候,比利的花園終於開出了第一批花,他抱著鮮花挨家挨戶地送花的時候,面對著他的微笑,面對著那一朵朵鮮豔的花朵,小鎮人重新昂起了頭。
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簡單得可憐,但是在金·維多的手裡卻被打磨得如同一個水晶球一樣,折射出那麼美好的光。
金·維多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沒有多少花招,但是卻用他的一顆心去拍攝電影,去感染人。
而觀眾,對於他本人,對於他的電影,總是多了一份別樣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