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利安.阿胡利亞的文章,可能是《洛杉磯論壇報》上最長的評論文章,作為一個電影配樂家,他感興趣的自然是《海上鋼琴師》中的電影音樂。
這個被稱為“好萊塢電影音樂界的歐洲配樂大師”,對於《海上鋼琴師》中的配樂,大加讚賞。
“如果要評選好萊塢最優秀一部歌舞片的話,我想沒有人會猶豫,接過一定會是柯里昂先生執導的那部《好萊塢故事》。它是好萊塢電影歌舞片的最高峰,也是這一類題材電影的開創。這部電影誕生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沒有任何一部電影能夠達到它的高度,也沒有任何一部歌舞片裡面的音樂能夠像《好萊塢故事》裡面的那一旋律一樣傳遍了整個世界。”
“但是今天,我覺得好萊塢人可以驕傲地宣佈,又一部傑出的音樂電影誕生了。儘管它不是歌舞片。”
“在很多人看來,《海上鋼琴師》是格里菲斯和柯里昂聯手打造的一部感人的重頭電影,和夢工廠出品的很多電影一樣,人們無法對這部電影進行歸類。但是我個人更是願意稱這部電影為音樂電影。”
“整部電影中,幾乎每一個重要的場景都有音樂出現,這些音樂的作用各有不同,又得只是背景音樂,有的直接參與了影片的意義建構,有的還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不可否認,如果少了這些音樂的話,《海上鋼琴師》的藝術魅力將大為減弱。”
“靜下心來分析,就不難現,《海上鋼琴師》的音樂,顯然存在著兩種不同的風格:義大利風格和美國百老匯風格。當然,這和這部電影的作曲是安德列阿.莫里康內和波特有關。”
“在好萊塢。還沒有公司能像夢工廠這樣重視音樂在電影中地地位,也沒有任何公司能夠擁有如此優秀的電影人才。安德列阿.莫里康內和波特,兩個人無疑是本世紀最為偉大的電影配樂大家。”
“安德列阿.莫里康內的音樂,根植於義大利音樂,他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裡面,都沉澱著義大利音樂。作為歐洲最具音樂傳統的一個國家,義大利的音樂風格,從輝煌的歌劇到各個地區地傳統小調。從神聖莊嚴的宗教音樂,到歡快簡明的酒館舞曲,風格迥異地音樂傳統。給安德列阿.莫里康內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靈感。”
“莫里康內先生是少有的電影配樂天才,說他是天才,不僅僅指的是他地音樂寫得好,重要地是。他能夠深刻地對電影畫面有所瞭解。對電影人物的內心有這深刻的體會,然後能根據人物的精神變化、人物的內心世界,創作出和畫面、電影的情緒天衣無縫的作品來!”
“在《海上鋼琴師》中,莫里康內的音樂,成為了整部電影最深沉的部分。尤其是那無名曲,簡直就是天籟。這些音樂,主題是深沉地,是猶豫的,帶有濃濃的詠歎氣息。它們像是輕嘆。像是宿命的絮語,讓整部電影變得深沉、厚重。莫里康內沒有停留在音樂只是渲染氣氛這個層次上,他讓音樂成為了一個隱形的角色,讓音樂成為了一種訴說地手段,讓音樂闡出了1900地內心和整部電影的主題。”
“這樣地音樂。是炫目的。是感人至深的。以無名曲為代表的音樂,也必將會成為好萊塢電影配樂界的經典。”
“如果說莫里康內的音樂是內在的話。那麼波特先生的音樂顯然是外在的了。莫里康內的音樂,是低沉的,是猶豫的,是緩慢的,而波特先生的音樂,卻是快速的,讓人窒息的,吶喊的。”
“1900和傑裡.羅莫頓鋼琴決鬥時候演奏的那段快得讓人瞠目結舌難度極高的音樂,無疑是波特先生在這部電影中所有配樂作品的代表!”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音樂家,波特先生的音樂中,帶有濃厚的百老匯風格。而這種風格,和爵士樂無疑是絕配。波特先生創作出來的配樂,節奏是歡快的,如同一條條叮咚作響的小溪,跳躍著向前。我們不得不讚嘆,波特先生在爵士樂的造詣,已經達到了一個大師級的水平。”
“《海上鋼琴師》的配樂,堪稱完美,而讓我最感興趣的是,這部電影的配樂,和莫里康內、波特兩個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單單由莫里康內來創作,或單單由波特來創作,那麼整部電影的配樂水平顯然會大打折扣。正是因為這兩個人的合作,一個內一個外,各有分工,才使得整部電影的配樂顯得那麼的飽滿,那麼的淋漓盡致!而這要歸功於格里菲斯先生和柯里昂先生兩個人的策劃了。”
“這是我這些年來聽到的最好的電影配樂作品。作為同行,我要感謝莫里康內先生和波特先生,他們用自己的創作,給電影配樂界指明瞭一條光輝的道路,也讓我受益匪淺。”
可以說,在好萊塢,沒有人比胡利安.阿胡利亞對《海上鋼琴師》的電影配樂更有言權。
作為一個英國人,他比美國人更加熟悉義大利音樂,也更懂得這個國家音樂的神髓,而同樣作為一個英國人,因為文化上的接近,他也比任何一個歐洲人理解美國音樂,理解百老匯。所以,他對莫里康內和波特的電影配樂理解的透徹程度,讓人不由得連連讚歎。
沒有他的分析,也許一般人只是覺得《海上鋼琴師》裡面的音樂很不錯,很好聽。至於為什麼不錯,為什麼好聽,我想即便是一個自身的電影音樂人也說不出多少道道來。
而他的分析,鋪設了一條讓觀眾深刻理解《海上鋼琴師》電影配樂的道路,經過這條道理,人們可以現之前自己沒有現的東西。而這,恰恰是整部電影的迷人之處。
所以說,好地評論家,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在眾多的評論文章中,除了這些文章之外,有幾篇文章也吸引了我的視線。
《好萊塢時報》上,刊登了一篇卓別林的文章。
這可能是他自從桃花案之後。第一次公開地在報紙上表的文章了。
“傑作!少有的傑作!這是我對《海上鋼琴師》的評價。事實上,當看到這部電影裡面,出現了埃德溫.波特。出現了亨利.沃爾索,出現了基頓之後,我十分地懊惱,懊惱自己為什麼不出現在這部電影裡面。和那些曾經的電影同伴們一起在銀幕上聚會。”
“幾個月前。當格里菲斯宣佈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只是覺得這部電影可能延續著《黨同伐異》地某種風格,但是這部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出現在我的眼前時,我就知道我先前的那種猜想徹底錯了。”
“這部電影,顯然是一個結合,格里菲斯和安德烈.柯里昂地結合,好萊塢過去地美好傳統和現在的優秀風格的結合。”
“面對著這樣的一部電影,我們只有感嘆。”
“對於我來說,這部電影是一個美麗的夢。一個讓我得以懷念那段過往歲月的夢。”
卓別林的評論文章,顯然帶有一種傷感。這種傷感和他本人如今的落魄境遇有很大的關係。
好萊塢地初創時代,是他的黃金時代,在自己灰頭土臉的時候,在銀幕上看到過去的那些電影同行們。心情可想而知。
除了卓別林。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顯然也沒有閒著,他也湊了熱鬧。
“夢工廠的這部《海上鋼琴師》是一部不錯地電影。深沉。感人,還有著煽動性**地臺詞。不過我要問的是,這部電影有沒有一個討巧地可能呢?尤其是在題材上。夢工廠瞄準了經濟危機之後的人心惶惶,他們知道人們需要一部什麼樣的電影。當然,這也是夢工廠的一貫作風。”
“《海上鋼琴師》既有格里菲斯的深厚傳統,又有安德烈.柯里昂的新的電影詮釋權威,這是一部讓人無法否定的電影,堪稱完美。但是,太完美的東西,就顯得有些理想化了。”
“我要說的是,我是個不喜歡理想化的人。某種程度上說,我更喜歡一些支離破碎的乃至黑暗變形的東西,我覺得那裡面有著一種蓬勃的力量!這也是我寧願去看《亂世孤雛》的原因。”
作為我的對頭,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顯然是不會為夢工廠叫好的。他的這篇文章,篇幅雖然短小,但是從頭到尾,字裡行間都充滿了一種隱晦的否定和批判。
對於他的這種說法,夢工廠的很多人自然是不會同意的。但是嘴長在人家的臉上人家有批評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