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最後我決定這一次的拍攝工作,全部在耶路撒冷完成,劇組趕往耶路撒冷。
這樣的一個決定,讓夢工廠和好萊塢大為震動的同時,也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不管是什麼信徒,耶路撒冷這個名字在他們心目中都是無比神聖的,絕大多數的人一輩子都不可能看到這個地方,但是現在,在電影上面可以看到,誰不為之歡呼呢。
在決定下來在耶路撒冷拍攝之後,接下來最關鍵的工作自然是和那邊取得聯絡了。結果這麼一聯絡,倒是讓我深刻認識到了1933年耶路撒冷的複雜局勢。
在一戰之前,耶路撒冷是由土耳其掌控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英軍中東總司令艾倫比帶領著他的部隊向這個城市動了進攻,佔領了他。國際聯盟隨後在1922年批准了貝爾福宣言,委託英國管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巴勒斯坦並且在幫助他們在該地建立一個猶太國家。
但是這個地方,原來居住的大多數都是阿拉伯人,隨著猶太移民增加,雙方生的衝突也逐漸升級,這就使得英國人的統治十分的脆弱。
現在的耶路撒冷,和後世的耶路撒冷完全補養。阿拉伯人佔據著絕對的控制權,猶太人雖然人數不多,但是依然享有高度的自治,英國雖然有個管理的頭銜,但是也只能在各個團體之間維繫著平衡,所以說穿了,這地方現在就是一個無政府地區。
我們在到外國拍攝電影之前,先都要照會當地的政府,因為只有這樣做了,才能夠在拍攝的時候獲取支援。對於一個劇組來說,這樣的支援是十分關鍵的。
但是這一次我們就在這樣的事情上面遇到了一些麻煩。因為耶路撒冷的管理是英國人,所以我們先向英國政府出了信件。在接收到我們的資訊之後,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命令耶路撒冷的英國管理門不惜一切代價支援夢工廠的拍攝工作,老喬治對於我的支援,向來都沒有二話。
原先我們意味這就完事了。結果當地的英國管理還要求我們最好能夠向當地的各個有權力的自治區域的管理表達同樣的善意。
這樣我們就不得不按照英國人提供給我們的名單,給大大小小的幾十個組織打交道,事情由此變得十分的繁瑣。
不過好在這些團體對我們十分的支援。因為《耶受難記》的關係,使得當地的猶太教派對我們印象很好,這一次聽說要拍攝十字軍東征,更是表示會大力支援。
至於阿拉伯人,雖然有些顧慮,但是表示對我們很信任,在拍攝過程中會根據具體的情況提供支援。
其他的各種團體也都基本上表示了善意,當然了,也有一些團體對我們很是不滿。
比如和梵蒂岡教廷聯絡緊密的一些基督教團體,認為這部電影肯定會歪曲十字軍,所以不認可我們的拍攝活動。
但是總體說來,支援佔多數。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由格里菲斯率領的大部隊浩浩蕩蕩地前往耶路撒冷,他們負責的是劇組的主要的道具服裝等等各方面的拍攝用具,除此之外,因為拍攝的需要,他們和必須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之下,興建一座和耶路撒冷相仿的城市,因為在電影裡面有慘烈的攻城戲,我們總不能在耶路撒冷城拍攝吧。
緊跟其後,斯蒂勒、布烈松和安東尼奧尼也帶領著劇組的人員開赴耶路撒冷,他們將在拍攝之前在耶路撒冷生活一段時間,體會當地的生活和那片土地上的悠久歷史文化。
七月初,我才最後動身前往那個讓我魂牽夢繞的城市。
從洛杉磯到紐約,從紐約到英國,從英國到德國,最後飛過地中海來到中東。
這是一段遙遠的旅程,即便是我們有這先進的交通工具,依然感覺地獄實在是太遙遠了。不過一路上,倒是飽覽了各地的風土人情。
在英國,我得到了喬治五世的接見。作為老朋友,這次見面讓我們歡悅異常。不過老喬治和上次我見到他相比,身體大不如以前了,連他自己都說,估計自己活不了幾年,這讓我辛酸不已。
到德國,情況就更完全不一樣了。在這個國家,我們受到了最高階別的待遇,所到之處,德國民眾圍住歡呼雀躍,雖然在德國停留的時間很短暫,但是我見到的是一個和之前大為不同的國家。在小鬍子的管理之下,這個國家就像是上緊了條的機器,保持著高的運轉,爆出讓人瞠目結舌的創造力。
不過因為德美協會的那件事情,讓小鬍子和我之間的見面多少有些尷尬。小鬍子就這件事情當面向我表示了道歉,他表示,在很多時候他先考慮的是這個國家的利益,所以不得不最終和聯邦政府妥協,對於德國對夢工廠的虧欠,小鬍子覺得很過意不去。
而我,對於他的道歉,一笑了之。本來這件事情就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
從德國飛過地中海抵達中東,一路上我激動得要死,我們的飛機在特拉維夫降落,那是整個巴勒斯坦地區最大的幾個城市之一。
雖然是最大的城市,但是顯然和洛杉磯無法相比。當地的英國管理和社團代表前去迎接,我們進入這個城市的時
目望過去,一片蕭條。雖然實在七月份,但是並沒Tt,收入眼底的是成片的戈壁,滿目的土黃色。當地的住宅基本上都是用花崗岩壘成,幾乎保持著一個色調,即便是有些新型建築,聳立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也顯得不倫不類。
我們原本的計劃是直接飛到耶路撒冷去。但是到了特拉維夫之後,我就改變了原來的想法,決定從特拉維夫坐車到耶路撒冷。雖然路途不算近,但是一路上至少能夠全面瞭解這樣的土地,而且我們挑選的線路是當年十字軍抵達中東之後進入耶路撒冷的線路。這樣多少也能夠體會到那個時候十字軍的心境。
我們的車隊就這樣浩浩蕩蕩地從特拉維夫出,向耶路撒冷疾馳而去。英國人十分重視我們的鄂安全,特意派遣一支軍隊護航。據他們說,當地很不安全,經常會生搶劫、殺人越貨這樣的事情,看得出來,這塊土地從古至今就沒有安靜過,完全是一塊苦難的土地。
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一路上經過了很多地方,中途更是有很多威名天下的歷史名城。看到的,卻是基本上相同的景象:滿目的戈壁,牽著駱駝、馬匹的商隊彷彿就是從歷史中走來,幾百年前,人們或許就是這樣買賣的吧。穿著長袍的當地人,跪在地上集體禱告的穆斯林,手舉著十字架的教士,光腳奔跑的孩子們,高大的棕樹,成群的羊,還有充滿著一樣風情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