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斯康蒂的《魂斷威尼斯》被很多人稱讚為傑作,金.維多對這部電影更是讚譽有嘉,但是這部電影卻在某些方面引起了有些人的強烈不滿,引了他們對這部電影的猛烈抨擊。
“這是一部不知所云的骯髒的電影!整部電影裡面,從開頭到結尾,都讓人不知道導演到底想要表達出什麼意圖!電影裡面充斥著一些所謂的****的鏡頭,但是可笑的是,這些景物雖然很美麗但是就如同明信**一樣堆積在一起,沒有任何的意義。”
“更讓人覺得噁心的,是電影裡面的那位作曲家。一個老男人,對一個男孩的痴迷,完全是戀童癖的表現。這樣的一部電影,我看不出有什麼好的地方。如果說維斯康蒂在他的上一部電影《捆著我,綁著我》裡面大打**派的話,那麼在這部電影裡面,維斯康蒂先生顯然是走火了。**電影對於觀眾來說,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人類這種**的消費,但是這種戀童癖的電影除了讓人覺得噁心之外,沒有任何的可取之處。”
“《魂斷威尼斯》是蒼白的,情結拖沓,人物單薄,結構鬆散,而且完全沒有一種爆力和震撼力,我不明白維斯康蒂為什麼會選擇以這樣的一種方式拍攝這樣的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徹徹底底是一部失敗之作,我要說的是,或許唯一值得肯定的就是結尾,維斯康蒂給那個戀童癖的作曲家安排了一個死亡的結尾,這符合了我們的道德判斷!”
在《好萊塢時報》上,喬治.史蒂文斯對於維斯康蒂的這部電影進行了最為猛烈的攻擊,認為這部電影完全是噁心的垃圾。喬治.史蒂文斯把他的攻擊重點放在了維斯康蒂這部電影的人物上面,一個戀上了男孩地作曲家,在他看來,這完全就是一部宣揚戀童癖的電影,對於這樣的一部電影,思想保守的喬治.史蒂文斯是完全無法接受的。
而和喬治.史蒂文斯抱有同一種觀點的人。還是有地。
在接受NBC採訪的時候,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對維斯康蒂的這部電影也提出了批評。
“維斯康蒂先生的上一部電影,是傑作,我很喜歡,他在電影裡面表現的那種爐火純青的場面排程,讓我很是讚歎。但是這部電影完全失敗了。電影畫面很美。但是完全沒有內容。我不知道別人看的時候會有怎麼樣的感覺,至少我看的時候是無法接受地。”
“在人物的設定上,一個作曲家和一個小男孩的設定,本身就是一種不對稱地失衡,維斯康蒂先生似乎忘記了,在古典美學中,對稱是一種美。這部電影總**上有些失重,這也導致了電影的主題完全埋沒了起來,根本不容易理解。”
“另外。我不知道維斯康蒂先生想借助一個迷戀男童的作曲家要表達什麼,我只是覺得有些噁心。難道維斯康蒂先生就不能選擇一個美麗的小女孩來作為迷戀的物件嘛,那樣也完全可以表現這樣的效果。這一點。或許是維斯康蒂先生譁眾取寵吧。總體說來,這部電影我認為是極大的倒退,維斯康蒂先生似乎有些得意忘形了。
相比於喬治.史蒂文斯地批評。希區柯克還是有些客氣地。但是他批評地角度。完全是和喬治.史蒂文斯差不多地。
針對維斯康蒂地這部電影。針對這部電影地內容和形式。好萊塢電影人很快一分為二開始進行了激烈地**鋒和爭論。
這部電影引地爭論。程度之猛烈。連我都沒有料到。
好萊塢電影人分為兩派。彼此攻擊。而雙方爭論地焦點主要就是兩個方面:形式和內容。尤其是後。成為了爭論中地焦點。
思想保守地一派電影人對《魂斷威尼斯》裡面地男作曲家戀上了男童地情節表示了極大地憤慨。他們用地詞語基本上都是一個詞語:噁心!
而****地一派。則對這幫人進行了攻擊。認為這幫思想保守地電影人是老古董。男人**戀男孩。有什麼不可以地。
雙方你來我往唇**舌劍,到最後連我都看不下去了。
在平時。好萊塢生這樣的爭執,我是從來不參加的,一來是因為電影上根本就沒有什麼對錯,只不過是每個人地理解不一樣而已,另外一方面,我覺得這種爭論沒有什麼意義,往往花費了大量地時間和經歷之後,你才覺根本就沒有得到什麼,反而是得罪了很多人。
因此。往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是根本不出手地。但是這一次,我給電影手冊寫了一篇文章。然後叫比採爾他們按照我的意圖除出了一期專門討論《魂斷威尼斯》的特刊。
我覺得我有為維斯康蒂翻案的必要,否則真的會毀了一部好電影。
這倒不是因為維斯康蒂是夢工廠人我才這麼做的,我選擇為維斯康蒂辯護,完全是因為我覺得很多人都誤解了他的這部電影,不管是那些****他的人,還是很多支援他的人,他們完全都沒有明白維斯康蒂的意圖。
在《魂斷威尼斯》映的兩天之後,在關於這部電影的爭論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電影手冊》的刊出讓這場爭論一下子轉了方向。
這一期的電影手冊,封面就是《魂斷威尼斯》的海報。除此之外,有一個很大的標題:關於美,關於死亡,關於真正的藝術。
開頭的一篇文章,詳細地分析了《魂斷威尼斯》這部電影,然後對那些****的意見進行了駁斥。
“維斯康蒂先生的這部電影,是毫無疑問的傑作。而且我個人認為,目前為之,好萊塢還沒有任何一部電影能夠如此純粹地討論美、藝術和死亡。這部電影的可貴之處,就是提出了一種論文電影,維斯康蒂先生用鏡頭來撰寫?*畚模**賾諉攔賾謁勞齙穆畚模帳跣約浚萌爍鋅?br/>
“我想很多人都注意到了電影中主人公的身份。他是一個作曲家。經歷了戰爭,**兒死亡,自己對世界充滿了失望。這樣得一個作曲家,其實是原型的。這個原型就是古斯塔夫.馬勒。”
“也許有人說,這樣的一位偉大的音樂家根本就沒有這樣地經歷。是的,我承認。馬勒的確沒有像這部電影裡面的經歷,但是我要說的是,電影導演有加工的權利。維斯康蒂先生只不過是對馬勒地原型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創造了一個嶄新的作曲家。”
“在這部電影裡面,作曲家總是會說一句話,那就是:我是一個無家的人。在奧地利我是一個波希米亞人,在日爾曼,我又是一個奧地利人,在世界上。我是一個猶太人,我是一個闖入,沒有人歡迎我。作曲家的這個身份。某種程度上是一種隱喻,一個失去了精神家園的人,一個失去了根基的人。”
“這部電影,是一次關於藝術關於美關於死亡的電影。作曲家來到了霍亂流行的威尼斯,在一個表面上美麗但是瀰漫著死亡氣息地世界裡面看到了一個絕美的男孩。男孩的美,讓他重新對世界產生了希望。這是一種絕妙地表達。其實想一想,支援我們人類在黑暗中前行在絕望中奮鬥的是什麼呢?是美!是對美的追求。而在這部電影裡面,維斯康蒂先生透過這樣的一種方式表達了出來。”
“有人批評電影裡面作曲家**戀一個男孩的情節,認為這是戀童癖。認為這很噁心。我要說的是,有這種想法的人,實在是可憐,因為他們完全是世俗的,是低劣的。還有人認為,為什麼不把裡面地男孩改成一個漂亮的**人呢,如果這樣的話,效果反而好得多了。我要說的是,這部電影必須這麼處理。必須是一個男人**戀上了一個男孩,而不能是**孩。”
“為什麼?因為如果改成了一個**人,一個漂亮的**人,那一切都變了。因為對於作曲家來說,吸引他的不是純粹的美,而是對於**人的**。**和美是兩**事。只有物件是個絕美的男孩,才能夠表達一種純粹地美,展現出千百年來人們準求的特定的藝術之源。美是藝術之源,這一點是所有人都認可的。而維斯康蒂這種處理手段。無疑是匠心獨具的。那些把這個情節降低到到**上進行品論的人。不管是支援還是****,都是對這部電影的極大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