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老三仍在埋刺,胤祺三人都不免有些反感,既不想接這話頭,也不願意跟他呆在一塊,以免招禍,正想著如何抽身,胤裪卻含笑道:“八哥來了。”
胤祺回頭看了一眼,胤禩正徑直往他們這裡而來,他急忙藉機岔開話題,道:“我那院子當西曬,正好讓八弟幫著調換一處。”說著就迎了上去,他這一動,老七、老十二也跟了上去。
一見這情形,胤祉不由暗自腹誹,稍一猶豫,也跟了上去。
八阿哥胤禩是見老三與老五幾個湊堆兒,特意趕過來的,這節骨眼上要防著老三出妖蛾子,可不能讓老十四藉機將老三以及老五他們仨一鍋端了,有損老十四的名聲是一回事,他也不想落個鳥盡弓藏的結局。
見到老五幾人都迎了上來,胤禩不由大為放心,加快了腳步迎上前,含笑與幾人見禮,而後語帶雙關的道:“幾位兄長若是有安排不周之處,儘管跟八弟明言,如今皇阿瑪病重,咱們一眾兄弟皆須謹言慎行,以防人多口雜,另生波折。”
“八弟這話甚是。”胤祺一口就接了過去,含笑道:“五哥那處院子當西曬,早朝之後,八弟能否調換一間。”
*雖說趕來小湯山行宮參加早朝頗為辛苦,但在京四品以上的官員卻是盡數都趕了過來,康熙病重,他們身為臣子,那是必須前來磕頭請安的,當然,探聽風聲,才是他們最主要的目的。
聞報參加早朝的人多,胤禎不敢託大,擔心出現意外情況,仍是按慣例,召集各部分別彙報,各部大員也盡都識趣,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壓下不報,只揀重要事情彙報,僅僅半個時辰,早朝便告結束。
下朝回到東配殿,胤禎剛剛坐下,便聞報八阿哥胤禩在外求見,他不由微楞了下,便吩咐請他進來。
待胤禩進來見禮後,胤禎便伸手讓座,含笑道:“八哥如此著急趕來,有何要事?”
“稟皇太子。”胤禩欠身道:“參加早朝的朝臣太多,而前宮正殿地方狹小,王公與朝臣雜處一地,隱患頗多,還望皇太子能妥善處理。”
聽的這話,胤禎不由微微點了點頭,老八的擔憂不無道理,眼這這情形,須得小心謹慎,微微沉吟,他便道:“小湯山至京師路途遙遠,為免影響朝廷政務,明日起,只限各部院寺監的主官參加早朝。”
“臣胤禩尊命。”胤禩心裡不由一鬆,控制了參加早朝的人數,就容易管理多了。
“八哥無須拘禮。”胤禎沉吟著道:“如今這情形,皇阿瑪可能會昏迷一段時間,對一眾王公的約束,就勞八哥費心了。”
胤禩卻是不肯失禮,起身半鞠道:“臣必定竭心盡力,不使皇太子為此分心。”說著又是一躬,道:“微臣告退。”
胤禎微微點了點頭,心思很快就轉到了胃管的替代品上,什麼東西中空,柔軟,不易折斷?稻草梗行不?麥杆應該也可以?得先找幾個太監實驗一下。
*胤禎的突發奇想,可是把他的幾個小太監折磨苦了,稻杆、麥杆、大蔥,蘆葦杆往口中插了無數次,最後發現,未成熟的稻杆最合適,柔軟,不易折斷,雖然口子小了點,但是喂水,卻是沒有一點問題。
經過兩天時間的反覆訓練實踐,一名小太監終於能夠熟練的將一整根稻杆插入,灌水也不會被嗆到,唯一的麻煩是灌水很慢,胤禎又建議做了一個口闊管細的漏斗,實驗了幾次,才終於定型。
孫子鼎等一眾太醫和羅德先、安泰等幾名西洋中醫生被邀請現場觀看之後,都是大為驚異,連換了三個太監現場表演,見灌水確實不會引起咳嗽和窒息,一眾中外郎中都是興奮不已。
既然可以喂水,那自然也就可以喂藥,可以喂參湯,可以喂**,有此創舉,以後對昏迷病人的治療就將輕鬆許多,最重要的是,康熙清醒的機會將大得多。
孫子鼎激動的道:“皇太子這一創舉,實是活人無數的大功德,必將千古流芳。”
胤禎沒理會這奉承,淡淡的說道:“這全賴於西洋人對人體結構和各器官功能的瞭解。中醫博大精深,但幾千年來,卻無大的發展,你們要勇於創新,不能總是承襲前人的成果。中醫之所以能夠形成完整的體系,是經過無數人的研究和創新,你們不能固步自封,既要繼承,也要發揚。對於西醫,不能一味排斥,要兼蓄並用。”
孫子鼎及一眾太醫忙躬身道:“皇太子教誨,微臣等定當銘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