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大清弊主> 第174章 回京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74章 回京 (1 / 2)

第174章回京

皇太子胤礽一聽,心裡登時大驚,雖然沒讓老八、老九、老十直接參與,可雅爾江阿、蘇努、景熙、蕭永藻都是八黨中人,康熙派出這麼大的陣容來審理託和齊會飲案,是何目的?

僅僅是嚴查?還是想將他太子一黨連根拔起?

可是,康熙卻為何又將老三、老四加進去?難道是——分化孤立?想到這裡,胤礽頓覺如墜冰窖,這可不是什麼好訊號,難道又要被圈禁?想到高牆大院那段不死不活的日子,他就一陣後怕。【無彈窗,永久網址:,!】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翻過身來的八黨一眾官員,立即就乘熱打鐵,對太子一黨窮追猛打,京城裡又是一番人心惶惶的慌『亂』情形,官員們四處找門路,託人情。只不過已經是主客易位。

康熙卻是悠閒的呆在紫禁城裡冷眼旁觀,短短二個月時間,太子一黨已是窮途末路,老八一黨亦是大傷元氣,讓他鬱悶的卻是老十四遲遲未到,後面的戲,可是該他上場了。

正想著老十四,江南織造曹寅的密報就送到了,康熙折開一看,老十四在江寧縣監獄提走了方苞,丁爾戩、吳明軍三人,釋放了噶禮抓捕的幾個鬧事生員,並就《南山集》發表意見,以安撫人心,連胤禎的原話都附在後面。

‘《南山集》一案,涉案人犯多為士林中人,國家作養人才不易,不容爾等隨意作踐,《南山集》一案純屬一干小人矇蔽聖上,肆意妄為,本王回京,自當稟明聖上,聖上寬厚仁愛,必然會有恩旨,大家稍安毋燥,靜心等候佳音。’

看過密信,康熙不由微微頜首,有這份眼光,有這份心志,亦不枉朕為他『操』心一番,想不到,老十四為了方苞,竟然不惜繞道江寧,看來是極為看重他,對於方苞,康熙可謂印象極深,此人是《南山集》一案之重犯,康熙四十五年進士,才學不錯,古文猶佳,當年為養親而放棄殿試,品德亦是上等,倒是個不錯的人才。

想到這裡,他眉頭不由微微蹙起,《南山集》一案,最後究竟該如何定罪,他一直有些決疑不定,不重處,《南山集》一書涉及滿族南下的一些辛秘,猶為可恨的是朱三太子一節,此書任其流傳,嚴重影響朝廷對江南的統治,亦破壞這幾十年來對江南士紳的懷柔、籠絡政策。

但若是重處,亦會引起江南士子、儒林的嚴重牴觸情緒,甚至有可能再次掀起誣告敲詐‘逆書案’之風,另外,他幾十年來好不容易營造的不以文罪人的寬鬆風氣,亦會為之一變,士林、儒林之中亦會有不少人就此對朝廷有防範畏懼之心,熙朝盛世,從何談起?

又是幾日後,康熙接到了曹寅以八百里加急送來的密報,還未拆開信,他就有預感,老十四出事了,急急看完信,卻是彙報老十四賴在揚州未動,在會審江南科考一案時,橫加『插』手,竟在公堂之上,一舉摘了兩江總督噶禮、安徽巡撫梁世勳二人的頂戴,剝了二人的官服,並將二人軟禁一事。信中隨後就詳細敘說了公堂會審的一幕,並將事後士紳百姓的議論順手帶了一筆。

見老十四無事,康熙不由鬆了口氣,繼而又是惱怒,這老十四還真是無法無天了,朝廷欽命的地方督撫大員,他竟敢在公堂上當眾如此侮辱,朝廷體面何在?朝廷尊嚴何在?朝廷綱紀何在?

待看到江南科考舞弊一案竟然是地方官員與考官同流合汙,聯手倒賣舉人,且涉案金額高達八十萬兩之巨時,登時就氣不打一處來,朕以寬為政,這吏治竟然就已經敗壞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江南如此,其它各省又是什麼情況?雖然未有醜聞傳出,想必也少不了蠅蠅苟苟之輩。

揚州。

隨著兩江總督噶禮、安徽巡撫梁世勳二人的軟禁,江寧總督府及安慶撫院的查抄,以及前任安徽巡撫葉九思、現任安徽布政使馬逸姿、糧道臺李玉堂、寧國知府陶衛等人被緝拿,江蘇、安徽兩省為之巨震。

揚州會審的情形早就被繪聲繪『色』的傳揚開去,兩省官員馬上就判明瞭形勢,噶禮、梁世勳二人即便是無罪,在兩江亦是無顏再呆下去,布政使馬逸姿、糧道臺李玉堂、寧國知府陶衛三人捲入此案,此番不死也要脫層皮。

人走茶涼、牆倒眾人推是官場通病,身在官場,身居高位,豈會沒有政敵?噶禮、梁世勳二人這一倒黴,各種檢舉、揭發、彈章便雪花般飄向揚州,馬逸姿、李玉堂、陶衛三人的彈章自然也少不了。

胤禎、張鵬翮、張伯行三人對此情形亦是司空見慣,見怪不怪,只是命書吏加以整理,日後作為彈劾證據。

而恰在這時,康熙大力打擊太子一黨的訊息亦由駐京的報探先於邸報傳到了江南,張鵬翮對胤禎是佩服的五體投地,張伯行亦才恍然大悟,暗自驚詫胤禎的嗅覺靈敏和行事的果斷。

康熙大力打擊太子一黨的訊息對噶禮、梁世勳二人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對江南官場而言,則無異於一顆定心丸,一時間彈劾二人的風頭更為猛烈。

葉九思、馬逸姿、李玉堂、陶衛、俞式承、李奇等人被帶到揚州後,胤禎亦不搞什麼公審,但凡有不招的,就令人大刑侍侯,六人在押解途中便已知道案情的發展,俞式承、李奇或許不清楚箇中厲害,但葉九思、馬逸姿、李玉堂、陶衛四人卻是深知其中深淺,十四皇子與兩江總督噶禮、梁世勳的爭鬥,已不是江南科考舞弊案那麼簡單,而是涉及到了皇子之間的黨爭,這不是他們可以扛的住的,也沒必要去當那個炮灰,因此,他們四人沒一個肯熬刑,都交待的異常痛快,當然,能推的罪責都往噶禮、梁世勳二人頭上推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