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原諒我這次忍不住要講個故事:
前一陣子,我認識的一位大哥和某影業部門人員(以下簡稱A君)聊天,說起最近中國的影視劇市場,聊到了男性向作品和女性向作品的問題。
A君說,最近人民的名義和湄公河行動兩部作品紅得發紫,是不說說明男性向作品崛起了,看來這是一個有待發掘的富礦。
大哥說了句不合時宜的大實話:什麼男性女性的,這兩部能走紅難道不是因為拍得好嗎?
場面一度變得非常尷尬。
那一次,還談到了早些時候的某IP網路劇,A君很得意地介紹到,當時策劃出來以後,負責人員覺得這個專案可能要撲街,劇情和佈景都有點弱。後來,某影業臨時決定大價錢請來了某中上價位的鮮肉流量男星,結果一下子鹹魚翻身,大獲成功。
場面又變得非常尷尬。
以上當然只是個例,但的確能反映出當下影視行業的一個問題:資源的詛咒。
資源的詛咒,是一個經濟學現象,指的是一些國家和地區享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特別是礦業資源,卻反而因此拖累了經濟,豐富的資源反倒成為了發展的障礙。例如,1965—1998年全世界低中收入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2.2%的速度遞增,而享有豐富石油儲備的OPEC國家同期卻下降了1.3%。
為什麼會有資源的詛咒?有的經濟學家認為,這是因為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地區僅僅靠出口資源就能短時間內獲取大量財富,而忽視了產業鏈的延伸和產業的綜合佈局,導致一旦資源價格波動或者國內儲備耗竭,經濟就面臨停滯或者崩潰;另外,以資源出口為主導的經濟格局,也使得財富集中在少量人手中,而貧富差距拉大會導致社會總體消費水平降低,無助於形成發達的國內市場。
看看現在的影視行業,是不是有點相似:
自帶流量的明星,就好比石油和鐵礦石,不需要經過捶打加工,只要原樣擺在那裡,就能賣個好價錢。至於背後的編劇、導演、美術等等,乃至於演員的培養體系和對演技的雕琢,都是不重要的 能靠賣石油躺著賺錢,誰還有耐心倒騰投資回報慢的其他產業呢?
這對於電影行業,也是一種詛咒。
現在,事情似乎起了一點變化。
彭大將軍在朝鮮戰爭結束後,說道:“西方列強在東方架起一門大炮就能征服一個國家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希望有一天,我們也可以說,靠流量明星和不知怎麼搞來的ip就能坐收幾十億票房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