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最困難的問題已經解決…”
小白很滿意。
劇情有不少大上海燈紅酒綠的描繪,這些很容易拍攝——只要群演數量足夠!
黃良靠在椅子的軟墊上:“我以為你會換演員呢!”
“…沃特?”
有點驚悚的看了看黃良,他是怎麼猜到自己的想法的?
“明擺著嘛,紅姑的形象忒不合適…”
“…再不合適,我也要用她,紅姑+發哥,這樣的組合足夠撬動已經年過四十的觀眾人群,我需要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
這個確實,雖然現如今的電影更多是口碑、質量說話,可是,具備傳奇性質的電影明星再登大熒幕,還是會有很高的衝擊性。
有資料調查,小白的電影買帳的觀眾百分之九十是15到30歲之間的人群,當然,這個也是觀影主力,但這也給小白的電影在票房上添了道枷鎖——數量畢竟是有限的!
需要動員更多的非儲量觀眾,《芳華》為什麼能大賣?
依靠的就是三、四線非儲量觀眾!
擺了擺手,示意這個話題到此終止:“大家準備好,我最多隻給三天的適應時間!”
“放心吧,又不是第一次了!”
幾個人信心滿滿…
……
電影的拍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導演是拍攝中的主導者!
《功夫》劇組跟其他劇組一樣,都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經歷了三天相對較為緩慢和生澀的運轉之後,劇組從三月初開始,漸漸磨合成熟,各個位置上的演員也漸漸找到了最佳狀態,拍攝進行的總體還算是順利。
但遠沒有達到小白想要的效果。
小白想要的是那種所有鏡頭一遍就過,最好能一鏡到底,顯然不太可能。
《功夫》是一部動作喜劇!
打鬥鏡頭特別多…
一旦有打鬥的戲份,即便劇組有著最專業的武行,也要一點一點摳招式!
武打戲,考校的不僅是動作設計,在小白還有劇組其他成員來說,最大的難點就在於攝影機的埋位!
此外還有數量那麼多的群演,需要不斷的調整與調教。
……
百名群演在街上走來走去,街燈亮起,好一個繁忙的上海灘晨景…
高高的吊架支起來,程馬志遠蹲在架子上頭,隨著支架的滑動,在距離地面約莫三米的高度,用鏡頭捕捉流動的人群還有車輛…
足足一分鐘,小白才喊了“咔”。
這樣的鏡頭,在一部電影中,其實作用並不大,最後剪出來,或許只有兩三秒鐘一帶而過的一個鏡頭而已,絕大多數電視劇製作方,甚或一般的電影劇組,面對這樣的全貌掃描式的鏡頭,往往就是平拍,鏡頭往前推一下,拍兩個大娘挎著籃子,路人裝模作樣的一走,就算完事兒了。
但是高標準的商業片肯定補鞥呢這般敷衍了事!
好的商業電影,需要劇組很用心做的!
就這麼一個小小的俯拍鏡頭,放到電影裡三秒鐘,卻需要聚集至少百餘名群演,雖然可以由影視城方面代為召集,但成本、耗時,卻並不低。
不過,這樣的鏡頭沒什麼難度,一條就過。
小白和肥龍出場了,肥龍飾演的就是他的搭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