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兒,咱以後各論各的,我管你叫哥,你管我叫爸”
“你以為你是校長啊,想跟誰睡就跟誰睡”
“馬東什麼?”“馬冬梅!”
《李茶的姑媽》什麼都有,但又什麼都沒有…
各種梗都在你知道要來的時候到來,沒有絲毫的意外感,而且整個電影都在充斥著性喜劇的尷尬點,到不是說低俗,但是如果一個電影裡真的重複、不停反覆的用這些男女梗、亂侖梗、女同梗、3屁梗…真的會讓人視覺疲勞、笑容僵硬。
如今的電影圈流行兩個真諦:
第一,得吊絲者得天下;
第二,與其教育傻逼,不如掙傻逼點錢。
麻花的套路就是如此!
一個無能的吊絲因為偶然的契機成為了人上人,在盡情享受完名利帶給他們的快感後,他們便進入賢者模式,最後得出金錢只是浮雲,人生還有很多事情值得追求的結論。
這個套路好不好?
當然好,它既透過電影前半段主角一夜暴富的劇情滿足了我們這些肉眼凡胎的意淫,然後又透過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讓你在夢醒後產生“是的,儘管我是個平凡無奇的小人物,但有錢人說不定也沒我幸福”的阿Q思想。
而且,麻花電影的笑料肯定是有的!
什麼是喜劇,喜劇不就是為了讓觀眾樂嗎?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麻花作為一家要賺錢的企業,拿到票房金鑰匙後多開幾次開啟寶藏的大門我們無可厚非,但對麻花如今愈發難看的吃相和這愈發赤裸裸的唯金錢是圖的動機,很多人表示遺憾!
人家今年人家除了《李茶的姑媽》還有《牢友記》、《兩個人的法式晚餐》、《烏龍山伯爵》…
在偉大的人民幣面前,哪還藝術不藝術的,你藝術,你全家都藝術。
倒不是說《李茶的姑媽》是一部電影粗製濫造趕鴨子上架的作品,《李茶的姑媽》背後反映的,是這整家公司急功近利的狀態。
是的,這家公司就如同他們電影裡的每一個主人翁一樣,原本只是一家靠話劇掙點小錢的“吊絲”公司,在進入電影市場後暴得大名大利。
如今,根據該公司一如既往的劇情套路,它正處於得到金錢後迷失自我的階段。至於會不會迷途知返,意識到這世間有很多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
當年的屠龍少年,變成了惡龍,在完全市場化的環境裡,這樣的結局似乎終究會發生…
公主死去了,屠龍的少年還在燃燒,畢竟只是想象!
……
樂事這把是要把老謀子當成救命稻草了!
《影》還沒上映,就已經各種發通稿了,老謀子也各種參加訪談節目…
幹嘛呀?
心疼老張,花甲年齡了,還得跑來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