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片子買下來後,什麼時候能跟觀眾見面?
梳理過去兩年的戛納成交情況,至今還沒有一部影片明確宣佈內地公映時間,倒是有些放出訊息要上院線的影片悄然出現在影片平臺上。
檸檬樹影業以“非常高的價格”買下了戛納常客澤維爾?多蘭的競賽單元新片《只是世界盡頭》的內地版權,當時宣傳“有望年底上映”,最後卻變成了愛奇藝付費內容——網路付費的版權最多也就300萬人民幣,你買片子那可是按照美元計價的!
微影時代一口氣拿下九部影片的中國發行權,但隨著下半年微影、貓眼合併,微影系淡出市場,這些影片都沒有了下文…
錢花出去了,片子卻沒法上映!
批片是有指標的!
不是你丫想上就能上的!
檔期則取決於中影或華夏以及主管部門,不同於國產片,某個時期放映多少數量的進口片都是有限制的,錯過了一個檔期後,只能等待下一個。
大多數的批片公司基本上都是二道販子,買回來要找下家,因為能搞定指標和審查,具有發行能力的公司並不多。
如果一部影片上不了院線,多半就會流向影片平臺。走院線發行和上網路的價格差距可能在5到10倍,一部影片或許幾百萬賣給院線,賣給網路就是幾十萬…
中間差價就白白給了片方!
還不如支援國產電影!
……
“這些都是中國電影市場大熱帶來的一股風而已,實際上海外片子的商業價值低於好萊塢更低於國產片,不過作為鯰魚的存在,還是很有必要的。”
端起杯子抿了一口,咖啡微苦,忍不住皺了皺眉頭。
“…你說你明明不喜歡喝咖啡,非要喝!”
“我哪知道茶葉居然可以帶著上飛機?”
“行了,我給你泡一杯吧!”
丘雅莉開啟包包,是袋裝的茶葉…
“鐵觀音啊?”
“…不行嗎?”
“行行行,就它吧!”
鐵觀音味道太重了,小白能接受的最多也就是瓜片…
“其實這種情況有點像三年前的韓國,三年前的戛納都是韓國買家,後來很多公司虧了就倒閉了,買家數量可能只有頂峰時期的三分之一,韓國整體出價都降下來了…”
“賺不了錢,誰還買片子!”
“鍾姐的意思是讓我買幾部存著,就當是儲備資源了!”
“…《小偷家族》還有《迦百農》的版權你看了沒?”
“還用你教,早就看了,《小偷家族》被華藝拿下了,1500萬美元!”
“《迦百農》呢?”
《迦百農》講述了12歲男孩贊恩在貧民窟掙扎求生,起訴父母生而不養的故事,全場看了都哭成淚人,結束時鼓掌了足足15分鐘…
僅僅法國版權就賣出了140萬美元,對比一下,法國全年票房11億美元,中國91億美元…
“300萬,被芒果娛樂搶走了!”
“…我日,這幫人真不把錢當錢!”
小白忍不住爆了句粗口!
按照他的預想,《小偷家族》的票房最多也就3億,1500萬美元,賺錢是不可能的了,難道是為了拉攏是枝裕和,好拿到他之前作品的中國改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