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國內,所謂的發行前點映就是一種電影宣傳推廣的環節,主要用來造勢,比如請媒體、影評人等提前看,好提前寫稿啊,從宣傳需求角度,哪能等到上映後再請媒體和影評人呢……
基本上,大範圍發行的影片,點映跟發行策略關聯已經不是很大了。
如果是低成本電影或對市場信心把握不確定的片子(跟成本無關,只是發行方不知道該對片子的判斷產生猶豫時往往也會組織點映),點映後收集到的反饋,可能會影響到發行策略,但目前國內這種情況基本沒啥實際指導意義,而好萊塢就完全不同。
好萊塢的點映雖然大製作商業片,也跟國內類似,基本是用於宣傳。
但對於美國市場的院線結構,點映對於一些文藝片和藝術片,具有著重要的市場指導意義。
比如《臥虎藏龍》,發行前點映,透過問卷調查,發行商已經知道這片發行時不能主打主流市場,而是針對中年知識分子階層,文化精英,把他們鎖定為第一部分核心觀眾。
這一部分發行規模很小,幾個廳都是有可能的,這時候雖然也發行了,但其實對於後面逐步擴大的發行規模,最終進入主流市場來說,也可以看過是“提前點映”。
《臥虎藏龍》透過第一批觀眾口碑和票房資料,逐步有序的擴大目標觀眾群和上映銀幕數量,比如後來針對武俠動作片迷、功夫迷做市場營銷,針對性擴大銀幕數(發行規模),然後再針對家庭婦女群體,相關媒體再投放廣告。
最後才針對最主流的年輕觀眾,當然後來奧斯卡獲獎,再來一輪。
(具體推廣順序,記不清了,參見《十年一覺電影夢》)
所以,對好萊塢來說,某些市場前景不好確定的片子,提前點映除了營銷推廣的媒體策略的必要步驟之外,對發行策略的制定和執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種靠極少銀幕做超強口碑點映,逐步擴大發行規模的成功案例不少,最近的《黑天鵝》啥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票房口碑達不多預期,也就是沒了後續,更是多數,比如《赤壁》,合併了一集在北美上映,口碑還不錯,但單銀幕產出就是上不去,也就順理成章下畫了。
還有一種點映就是為了參加影展,去參賽,或者去賣片,其實參賽為了獲獎,還是為了幫助賣片,都需要做一些點映,參賽片公映其實效果跟點映一樣,媒體口碑至少會出來一部分。
這就是為什麼剛過去的上海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參賽片《肩上蝶》(是參賽片吧,別記錯了)因為知道自己這版口碑不行,乾脆不給記者看,媒體報道說片方改了一個最小廳,自己拉了幾十個人進去充數,說沒座了。
這就是典型的,宣傳想跟電影節借勢,但提前點映又沒信心,沒信心進什麼主競賽單元啊。
對照好萊塢,國內是因為全國 30 多條院線沒區別,其實就是一條院線,因為全國上下放的電影都是一樣的,所以市場形成不了差異性,也沒有發展到觀眾細分市場,也沒有相應的小片口碑傳播的成熟渠道(《瘋狂的石頭》實在是 n 年一遇呀),所以提前點映在國內只是為宣傳服務,對發行策略意義不大。
可能有人說,咋沒意義,提前點映對《我是植物人》《鋼的琴》的發行策略應該有積極意義吧,因為口碑也不錯啥的,其實都是偽命題。因為國內市場結構現狀,點映起不到這功能。
現在國內發行電影,就是一翻一瞪眼,沒機會和空間給你大調整策略的。
看剛剛的《武俠》從 7 月 4 號改為 2 號正式上映,但人家老闆在微博上又說了一句,1 號點映。。。
可見,在中國點映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想提前又不好意思說,或者不方便直接提前的,那就“點映”吧。。。
跟點映形成區別的是“試映”,前者一般是可供發行的完成片,在國內一般拿到發行許可證後,在影院裡租場放映,請媒體啊,影評人啥的,因為國內影院規定,是不允許放映任何沒有發行許可證的影片,因為你是商業機構嘛。沒證等於豬肉沒蓋章,不但不讓賣,也不讓拉到市場攤上去叫賣。
“試映”則一般是未完成片,後期還沒做完,找一幫磚家呀,或者過路打醬油的圍觀群眾,發問卷,用點小禮品賄賂一下,讓看完填問卷,然後根據意見繼續修改等。
好萊塢比較經典的一次試映就是《ID4》,一幫打醬油觀眾片方邀請說看一部還未上映新片,沒說名字,但開演之後,觀眾發現是居然大肆宣傳的《獨立日》,全場就爆棚了,然後整個過程觀眾在歡呼中看完,片方心裡徹底踏實了,據說好評率極高,一部大賣片也是這麼一路考驗過來的。
國內按好萊塢路子“試片”的,有,很少,規模也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