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一部電視劇撲沒撲,業內有脫水資料的說法!
所謂的脫水資料,就是指除去水軍宣傳以外的實際所得!
每年400多部電視劇登上電視臺,收視率破1就算及格沒讓電視臺虧錢。
談論度主要是社交媒體上活躍(年輕人,網路活躍者),其實對與對片方來說沒什麼——劇集已經賣出去了!
但會促進更多人關注這個劇。
那些抗日神劇其實收視都很高,但是討論度不高。
口碑逼格,討論度,收視率。
能有一個不錯的就行了。
比如《楚喬傳》,口碑不行,製作粗糙,但是確實收視率高,討論度、網播量也賊高,總之電視臺應該挺高興的。
當年《何以》收視率被《武媚娘》吊打,然而《何以》爆了,微博上各種話題討論…
最近開始流行大資料,然後一堆搞網際網路的有意識的迎合網民的審美,在選角得時候從來不看演技,只看流量!
當大資料分析成為新的行業標準之後,憑藉可量化的人氣指標,以顏值為賣點的新一代英俊小生們的商業價值才得以被生產端、投資方和廣告商們真正把握。
即使這批年輕演員在傳統評價體系中尚未取得真正突出的成績,但憑藉驚人的網際網路流量,已足以使他們迅速崛起。
在2014年之前,國產劇很少有機會連續地、密集地成為年輕觀眾大肆追捧的物件,他們長期以來,都是美劇、動漫、日劇、韓劇的受眾。
這其中的原因,固然包括國產劇自身工業水準不足的問題,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年輕觀眾與主流影視劇中的價值觀,或者說父母一輩的價值觀和欣賞趣味已產生巨大分歧,以至於到了無法苟同的境地。
可是,如果一味迎奉觀眾的審美要求,“低俗”、“狗血”、“色情”等元素佈滿熒屏,也與所倡導的相悖;
古人云:“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一部影視劇作品在大資料的指導下,應該不唯數不唯書只唯人。
人是創作的主體,發揮主體的聰明才智,才創作出體現人性美人心美人情美的藝術作品,同時作品欣賞主體也是人,其作品的思想價值和藝術格調在於讓人思想更加健康,意志更加堅定,情懷更加的寬廣,格局更加宏大。
也就是製作一部作品的時候,要把影視劇做的要厚重又要好看,把好看作為第一追求,只有好看的影視劇才能滿足大眾的娛樂欣賞需要。
當然,這種‘好看’並不是僅僅滿足大眾獵奇的快感,而是具有一種厚重的耐人玩味的東西”。
大資料時代作品更應該體現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和感動,體現家庭的倫理美和親情美,體現健康樂觀積極向上。
作品更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差不多了…
再水下去,我都收不回來了…
……
“收視率怎麼樣?”
“破2了!”
“破2是必須的,我的電視劇這麼可能比不上《麻雀》!”
《麻雀》是2016年收視率排在年度第二的電視劇,李一峰主演!
《麻雀》在開播當晚收視就飄紅破2!
可惜,後期口碑沒跟上…
最終的平均收視率為1.714%…
“…其他的呢?微博發話題討論度?”
“…你自己看吧!”
陳寶蓮不知道該怎麼形容,《武林外傳》3集連播,收視率從第一集的百分之一點四漲到了百分之二點三,這還不算,今早她是被工作室幾個妹子的電話吵醒的,那幾個丫頭跟瘋了似的。
“陳總,《武林外傳》豆瓣評分達到9分!”
“陳總,漢東衛視、江*蘇衛視、浙省衛視給出了單集300萬的二輪報價…”
“陳總,永盛方面想找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