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對《太平輪》是有情節的。
張典婉帶邊做就是《太平輪1949》,事實上,在臺灣地區,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紀錄片也是層出不窮。
白先勇的《謫仙記》,故事中女主角的雙親在太平輪事件中罹難;李菁所著《走出歷史的煙塵》一書中,部分章節專寫太平輪,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太平輪”事件;04年4月,鳳凰衛視拍攝《尋找太平輪》紀錄片…
對了,太平輪其實就是個沉船事件…
1949年1月27日農曆小年夜,太平輪的最後一次航行,原本預計在下午4點出發,但後來因故延至6時啟航。
由於是夜間航行,為逃避宵禁,太平輪沒開航行燈。
晚上23點45分,與一艘載著煤礦及木材的建元輪相撞,太平輪在1分鐘後沉沒,船上共932人遇難…
這樣的故事要被搬上大熒幕,所有人都以為這是中國版的‘泰坦尼克號’,《太平輪》宣傳的時候,自己也是這麼說的!
然後,自12月2日上映,票房及口碑均不理想,首周票房僅1.14億。
最大的槽點在於,觀眾們抱著看“中國版《泰坦尼克號》”的期待值而來,看到的卻是一場節奏拖沓的“上船前傳”。
以至於,《太平輪》(下)上映,累計票房差點沒破億…
這已經不是吳白鴿第一次幹這種事了!
當初的《赤壁》,他就拍了上下兩集,得虧了外埠版權賣的好,否則,好萊塢一線大導演的名聲就保不住了!
但是,很多自詡專業的電影人看不下去了。
“我們拿著《泰坦尼克號》的標準,把《太平輪》踩到腳底唾罵。另一方面又呵呵笑著“就打發打發時間”心甘情願地給了《白髮魔女》及格分,真的讓人,傷心。”
“電影誕生至今,功能已經多樣,不是用唯爽論能定論的。所以我們用票房熱忱地歡迎了《泰囧》《捉妖記》的到來,但是看了這些之餘,爽夠了,是否也可以留一些機會給另一類的題材,也留一些給自己思考沉澱的機會?”
“第十放映室有句話說的很好,別動不動就說中國沒好電影好導演,拍出的好片你們去看麼?什麼樣的觀眾就有什麼樣的電影!”
知乎上、微博上,一堆大V幫著瘋狂叫好…
沒卵用,觀眾壓根不買賬!
瞅瞅他選的那些演員,從《赤壁》開始就知道他的路數了,寧願用韓國日本演員也不會用內地演員,什麼黃小明、佟大為,那都是因為最開始想選的張震、劉德華和古天樂人家不願意!
其實,大多數優秀的片子都具有多重視角,能滿足不同需求的觀眾。
例如《色戒》可以是個懸疑片,可以是個文藝片,可以是個諜戰片,可以是個色*情片。
《捉妖記》完成得很好!
囊括了奇幻片,動作片,3D片,愛情片,兒童片,喜劇片,懸疑片等各種元素,製作並無較大的槽點。
那種只有一類人看的片是沒有票房的,這種男女老少都各取所需的片,必然票房好啊。
單從成片質量來說,《捉妖記》和《太平輪》都算是電影工業製作精良的典範。
不同的是,《捉妖記》這樣的票房大咖是完完全全為娛樂普通觀眾搞出來的爆米花片子,導演把自己擺在一個比較低的位置上,主題絕不越界一步,故事也不往深裡說,保證了故事流暢特效過關,討好了觀眾拿錢走人。
導演自己也說了,目的就是不讓投資方虧錢!
這和姜聞這種只負責拍片,不負責票房的論調是截然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