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麼一算賬,陳寶蓮有點眼紅了!
院線啥也沒幹,就只是放映電影,就能分走接近8億,憑什麼?
“姐姐,賬不是這麼算的,院線提供場地,不是,你知道建一座院線要花多少錢嗎?”
翻了翻白眼,小白覺得有必要跟她普及一下。
院線方面為什麼一直能佔票房分賬的優勢,主要還是一開始大部分有識之士認為國內電影院基礎太薄弱了,銀幕數量還是太少,電影院的發展建設還需要幾年時間,過早提高分賬比例,會影響影院建設發展的速度。
只是沒想到中國的院線建設居然這麼快,從11年到17年,短短七年,躍居世界第一!
院線方面當慣了老大,製片方想高自己的分賬比例,就是從他們口袋裡拿錢!
可能嗎?
12年,中影、華藝、博納、星美、光鮮等五大發行公司昨天聯合向全國院線發出《關於調整國產影片分賬比例的通知》。通知要求,將發行方票房分賬比例從43%提高到45%…
沒卵用,院線根本不鳥你!
對於調整分賬比例的要求,影院表示堅決反對:“在目前院線和影院發展較為艱難的時期,發行公司突然進行分賬比例的上調,對電影終端產業造成致命的傷害…若貴方堅持,將有可能造成影城大規模拒絕放映的嚴重後果。”
院線方面很統一:如果改比例拒絕放映!
倒是也有電影做到了單方面提升自己的票房分賬。
比方說《1942》,發行方與院線票房分成比例將按照3億票房之內43:57進行,超過3億則按照45:55進行,票房超過8億則按照47:53進行,分賬比例調整的時間點以國家專資辦公佈的數字達到日期的次日開始。
《十二生肖》也將按照此比例進行分賬。
當然,那都是大導演或者大明星加持的作品。
關鍵是很多院線本身就能製作電影,比方說旺達。
你丫想提高分賬比例?那就不放你的電影,他們本身就能製作電影!
對比一下,北美更為通行的仍是按時間比例分賬+保底的模式,比如,片方和院線的分賬比例在電影上映首周時,用影片在電影院的總票房收入,減去必要的固定開支後,平均比例按7:3、極個別大片可達8:2甚至9:1,從第二週開始,片方的分賬比例減少院線的將相應提高,可能變為6:4,5:5,4:6以此類推。
影院也喜歡大製作,放映時間長了,所得利益就多,與製片方實現雙贏,同時也不會損害到影迷利益。
還有一點,有著《派拉蒙法案》的規定,製作方是不允許經營院線的!
咱們,剛好相反…
你說旺達既有院線又能製作電影,怎麼不想想中影?
雖然有那麼點眼紅,但小白很清楚,這是影視圈的規則,新人是不可能打破規則的,否則,你就別想混了!
電影圈可不是可不是拍出足夠優秀的電影,就能橫行無忌的地方。
“…這種事需要大家同心協力才能做到的,再等等吧!”
白小飛已經很滿足了,500萬的投資換來這麼高的利潤,難怪那麼多資本一窩蜂想要入駐電影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