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喜劇人》的導演打的電話。
這一期收視率很好,尤其是《梨之園》的時候,收視率沒有跌!
這個真的很難得!
可以這麼說,《喜劇人》的收視率有一大半都是那幾個有名氣的團隊撐出來的。
一個新人上臺,沒有造成收視率下跌,已經圓滿完成了任務。
導演施嘉寧打電話特意鼓勵白小飛,讓他繼續努力,觀眾很喜歡他。
白小分臉上帶著滿意的微笑,結束通話了手機。
導演組的目的肯定是希望節目的收視率越來越好,從這個角度來說,白小飛的加入絕對能讓整臺節目變得更有關注度!
一個素人不僅踢館成功,而且還擠進了前三名,這代表什麼?
代表觀眾的口味還有節目沒有黑幕!
不僅如此,白小飛和《梨之園》收穫好評滿滿。
《喜劇人》官方微博下方,有不少粉絲留言:
“真好,有歡笑有感動有淚水有反思,看得我心都化了…”
“這麼多曲種都滅亡了,聽起來好心酸,又好心疼,值得我們反思,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都失傳了。”
“不是很好笑,但是我喜歡!”
當然也有質疑的,畢竟白小飛之前一點名氣也沒有,甚至比不上前兩期的楊金賜——人家好歹之前也參加過《笑傲江湖》…
“這個白小飛是從哪冒出來的?為什麼大斌老師都來幫他站臺?”
“沒看白玫工作室的微博嗎?人家說了這位背景深厚!”
“…嘖嘖,社會太複雜,現在連做喜劇也要拼背景!”
是這樣的,白玫工作室畢竟在《喜劇人》的舞臺站了六期,還是有不少粉絲喜歡的。
自己家大人都直接撕破臉了,那還等什麼呢?
……
一眼就能看出,《喜劇人》這個節目的模式完全是在借鑑了隔壁的湘西臺的《我是歌手》——請了一堆的喜劇明星、團隊創作拼創意、觀眾投票造氣氛,一模一樣!
但是由於喜劇與音樂的天然屬性不同,導致這兩個節目在氣質上並不一致。
歌唱比賽基本上是不需要觀眾互動的,雖然,《我是歌手》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觀眾對臺上的音樂產生了共情,時而熱淚盈眶,時而低聲伴唱,但其實即使臺下沒有觀眾,臺上的音樂水平依舊不會有太多變化;
喜劇不同,喜劇是不斷需要觀眾反饋的,臺下的效果對於臺上演員的心理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進而影響接下來的表演。
比較起春晚,《喜劇人》的舞臺要小一點。
別小看了這個小舞臺!
沒有超大舞臺的拘束,更像是小劇場演出的氣氛!
為什麼大家總覺得春晚的相聲小品聲嘶力竭、動作浮誇?
因為春晚的語言類節目的審查都是在一號演播廳這個超大的舞臺進行的,不透過聲音和肢體放大在舞臺上顯得無限渺小的自己,就無法透過節目審查!
那透過電視來看,可不就凸顯了演員的整體動作太大了嘛!
《喜劇人》更像是劇場演出,演員表現相對自由,但也有一定的侷限性,最大的侷限就是‘粉絲效應’。
粉絲效應好像是舞臺效果的“第一推動力”,它在演員與觀眾之間、觀眾與觀眾之間建立起了身份認同,而有了這種群體身份認同之後,觀眾們很容易在一次又一次的一致性行動中獲得情緒化的高潮。
臉熟的小東北就很佔便宜,前兩期楊金賜的單人啞劇從專業角度來說,當然很出彩,但並不具有“爆笑”的成分,再加上自身的知名度不夠,難以取悅這個舞臺的觀眾,所以,他被淘汰了…
“在現場的觀眾們眼中,一個演員的知名度是他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賈琳也說過:“我們大家大小也都算是腕兒,只有他一個平民老百姓來和我們競爭,第一次第五名,第二次第四名,在我心裡已經是第一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白小飛能一個素人踢館成功,真的很難得!
當然,如果大斌老師沒有幫忙助陣,估計《梨之園》也不可能擠進前三,但是排名不墊底,白小飛還是有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