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矇矇亮。
此時的貢院中,一眾考生也都用完了早飯,開始對著三道考題琢磨。
有不少自詡才高者,更是開始落筆打稿。
來自明遠樓的目光也隨之開始變得分散。
蘇平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有儒道一境的底子,又經歷了聖意賜福,他根本不用打稿,直接在白鹿紙上開始作答。
首先,便是第一道經義題的破題。
“無後世之名,聖人之所憂也。”
在後世沒有名聲,是聖人也會擔憂的。
寫完這句蘇平頓了頓,而後繼續往下寫道。
“夫一時之名,不必有也,後世之名,不可無也。故君子不求名,而又不得不疾乎此。”
一時的名聲,不是非有不可的,後世的名聲,卻不能沒有。所以君子本來是不追求虛名的,但卻不能不擔心後世的名聲。
“夫子若曰,好名者,人之恆情也。故下士求名,人亦不得以為躁,然吾恨其急一時之名,而非千秋萬世之名耳。若君子則知所以審處於此矣。”
元聖的意思是說:喜歡名譽是人之常情,所以下等人追求名譽的時候,大家也不能認為這很浮躁,但我遺憾的是他們只急於一時的名聲,卻不重視千秋萬代的名聲。如果換了君子,就知道在這裡應該怎樣謹慎的處置了。
寫到這裡,蘇平腦海中不由自主的浮現周氏的面孔。
為了一時的名聲絞盡腦汁,生怕敗壞了一絲一毫,而實際上做的事,別說美名了,遺臭萬年都足以。
何其的短視?
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下等人是什麼?
搖了搖頭,蘇平繼續往下寫。
“以為一時之名,自我為之,而其權在人,苟我之聰明才力,注乎名則有名,而皆倚人以為重……”
洋洋灑灑六百餘字,一片完整的八股文就這麼完成。
大體意思就是,追逐一時名聲,雖然能帶來眼前的利益,但這種行為很愚蠢,而這種名聲是根據他人的好惡得來,來得很快,泯滅得更快。而追逐後世美名的則是智者是君子,因為他為了達成這一點,一定會端正言行,時刻自省。
答完經義,蘇平將其放在一邊壓好晾著,又迅速拿起第二道策論題。
今四方皆定,何以壯國本?
這道題有很多答法。
農業、工業、水利、經濟。
從這些方面出發,都不算偏題。
但蘇平並不準備這樣答,略一思索之後,心中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提筆便寫。
“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
現在天下人的禍患究竟在哪裡呢?在於只知道安樂卻不知道危難,能享受安逸卻不能勞累吃苦。這種禍患現在看不出來,但是將來會看出的。現在不給它想辦法,那以後就有無法挽救的危險了。
蘇平筆走龍蛇,一個個俊秀的小字落在它應該出現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