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有一些導彈,是喜歡幹兼職的事的。
比如,現在讓大家頭疼的S300導彈,就可以打擊陸上地面目標,後世的俄軍還進行過專門的演練,發現敵人裝甲車,用S300幹掉它!
如果真的這樣乾的話,那絕對是不划算的,一枚導彈,恐怕造價得有十幾輛裝甲車了。
除了S300不務正業,華夏的海紅旗,也曾經實驗過打擊海上的其他軍艦,還有類似於“山毛櫸”、“鎧甲”防空導彈,以及美國的“標準”系列防空導彈,都是可以用於打擊地面與海面目標的導彈。
同時,他們還有一些優點,比如控制系統先進,比如能貼著海面飛行等等,但是,這些導彈,也不是說打就打的,首先第一步,那就得改進軟體。
畢竟,飛控方式不可能一樣,因此要專門有對地對海模式來處理飛控問題;同時末端導引也是個大問題。像AIM9X用熱成像就沒太大問題,因為它能看清目標,只要盯上就行,但是如果是雷達導引,那麼地面海面目標的反射特徵雖然通常比飛機大,但噪聲也強,現代導引頭的濾波主要是數字計算機處理,可以用軟體就對不同功能最佳化。但是早期的雷達導引頭很難同時最佳化對空對地對海的噪聲處理,畢竟這個年代,幾乎還沒有數字濾波電路,很多用的是類比電路,想要對地面目標攻擊,可沒有那麼容易。
先不用說戰鬥部的問題,僅僅說制導就不可能。
所以,內森直覺上,就想要反對,但是,如果史蒂夫提出這樣的想法來的時候,那一定也是有目的的。
於是,內森就繼續聽史蒂夫的解釋了。
“我們的不死鳥導彈,的確是沒有對地攻擊模式的,但是,我們的不死鳥導彈還有一個特性,它可以鎖定電磁發射源。”
這是他們唯一的辦法。
不死鳥導彈,末段採用的是主動雷達制導技術,這是它可以多目標攻擊的前提,在最後二十公里左右的時候,它可以自己發射電磁波,自己搜尋目標,同時,也會面臨敵人的干擾。
如果出現強烈的電磁干擾源,讓導彈丟失目標,這個時候該怎麼處理?
對此,工程師們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能看到目標,就攻擊目標,如果看不到目標,那就攻擊干擾源!
誰幹擾,我就揍誰!這是不死鳥導彈的一個特殊的邏輯,向著電磁發射源的目標而去!
如果從這個意義上說的話,那不死鳥導彈,也是可以向S300導彈的雷達車發起進攻的,為了抗干擾,它的雷達發射車採用的是相控陣體制,發射的功率更加龐大,一般的干擾源,根本就壓制不住它,因為干擾源的功率都沒有它的功率大,這也是老毛子一貫的思路。
現在,聽到史蒂夫的話,內森咬了咬牙:“好,那我們可以試一次,不過,我們還需要一個誘餌。”
現場的雄貓機群,還在等待之中,他們都至少攜帶了四枚不死鳥導彈,足夠進行一次攻擊了。
必須要有大量的導彈,形成足夠的數量密度才行,只有當發射的導彈超過了他們的防空系統的火力通道,才會有導彈突防,所以,添油戰術是最不可取的,如果要幹,就必須要傾盡全力。
這其中,就會有一個問題,對方的雷達,得開機才行啊。
如果雷達不開機,那他們的導彈是無法瞄準目標的,而想要讓對方的雷達開機,那就必須要有人當誘餌才行。
這個任務,肯定還是自己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