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我們上火箭助推?”就在這時,一個人說道。
如果動力不夠,那就只能是想歪門邪道了,當然,火箭助推也不算歪門邪道,在航母艦載機的發展中,火箭助推也是有市場的。
飛機直接從航母上起飛,是面臨推力不足的問題的,這個動力的解決,可以靠外界手段,除了彈射器來提供動力之外,用火箭助推,也是一個思路,只要增加額外的動力就行了。
其實,不僅僅是航母艦載機,火箭助推,其實本來就是有應急的思路的。
比如,50 年代中期,北約擔心蘇聯的核彈突襲可能摧毀盟軍機場和停放於地面的飛機,使北約無力報復。
所以,他們決定將戰鬥機疏散進遠離機場並且具有核防護能力的掩體中,這樣,的確能躲過核打擊,但是在核打擊之後,他們就沒有跑道了。
那麼,為了實現起飛,他們將這些飛機裝在一個特製支架上透過火箭助推起飛,以便截擊機能夠緊急升空攔截,這個概念就是零距離發射。
為了這個實驗,北美航空的火箭推進分部研製了一種固體火箭發動機,可以安裝 F100D 後機身底部。該發動機可以產生58,970.44 千克的推力並持續四秒,足夠使 F100D 在 4 秒內速度從0 加速到 482.70 公里/小時。火箭發動機在燃料耗盡後脫落,F100借自身動力繼續爬升。
這次的實驗,是取得了成功的,但是最終也是不了了之,沒有服役。
不僅僅是戰鬥機可以,到了後世,甚至還有運輸機進行的實驗,為了特殊的行動,美國人決定在C130的機身上裝火箭助推器,把這樣一款運輸機,硬生生地給實現了短距起降的能力。
僅僅在一個足球場大小的空間,就要完成起降的任務,簡直就是不可能的。
結果,開始的實驗還成功了,直至最後一次,因為過早啟動了火箭,導致最終失敗,也沒有投入到實際使用中去。
說了半天,總之,這玩意兒,不是那麼好用的,應急都不行,更不用說在航母上大量使用了。
不說別的問題,哪怕可靠性有了充足的保證,僅僅說這個火箭推進器,怎麼搞?
如果能重複使用,那每次用完了,扔到哪裡?是甲板上,還是海水裡,難道要每次都出動直升機去撈麼?
如果是一次性的話,那一次出海,要攜帶多少枚助推火箭備用?
僅僅這個問題,就夠讓人發狂的了,而且,只要有一枚質量不合格,那就可能會釀成重大的災難,美國海軍,也是有教訓的,僅僅在甲板上一枚火箭彈意外點燃,就差點把整個航母給燒燬了。
所以,在聽到有人的提議之後,內森立刻搖頭:“不行,絕對不行,助推火箭,不適合的。”
如果要合適,那還搞彈射器幹嘛?都用助推火箭就好了,現在,內森立刻就否決了助推火箭的設想。
“要麼,我們在甲板上,開個槽,裝一段彈射器?”總之,就是推力還不夠,額外想辦法,那裝個簡單的彈射器行不行?不用幾十米長,哪怕就二十米呢,也足以給飛機額外提供足夠的動力了。
就差那麼幾噸掛載的推力而已。
彈射器?
別開玩笑了!
如果原本設計的時候就有彈射器,那現在裝備還行,如果設計的時候沒有彈射器,現在改裝彈射器,那工程量,絕對會讓海軍發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