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艦導彈,和空空導彈是不同的,攻擊的目標不同,採用的方式也不同。
比如,空空導彈一般都是直接飛過去,像不死鳥導彈這樣的,為了能飛的更遠,還會採用更高的彈道來降低空氣阻力。
反艦導彈,為了避免被對方發現,在很遠的距離上,就會轉入超低空飛行。
一般來說,根據射程的不同,它們的航路選擇也是不同的。
比如射程一百多公里的導彈,那麼,幾乎全程超低空飛行就夠了,最多在發射後的幾十公里內採用高彈道飛行,而這種射程五六百公里的導彈,選擇餘地就多了。
射程的遠近,是隨著他們的高度而改變的,現在,目標在他們三百多公里之外,所以,這種擁有六百公里射程的導彈,就毫不遲疑地選擇了在整個飛行過程中都超低空飛行,這樣最容易突防,同時,還不容易被攔截。
在高空攔截和低空攔截是不同的,高空攔截的可靠性更高,而在低空,濾除雜波就是個麻煩事。
但是,當他們超低空飛行的時候,既隱蔽了自己,同時也遮蔽了自己的視線。
沒錯,在超低空飛行的情況下,他們是很難找到目標的,所以,按照預先設計的程式,到了距離目標十幾公里到二十公里的距離上,它們就會從海平面上突然爬升起來,然後,自己的機載雷達開機,搜尋目標!
如果能搜尋到目標,那麼,它們就會再次俯衝下來,轉入超低空飛行,在對方的雷達螢幕上,幾乎是一閃即逝。
但是,這是針對艦載雷達來說的,此時,它們全部在預警機上無所遁形,從天空向下看,不管它們的高度多低,都會被準確地找出來,想要偷偷地展開攻擊,門都沒有!
如果是後世的其他導彈,具備資料鏈功能,那就只要一枚領頭導彈高飛就行了,同時會把訊號傳遞給其他的導彈,暴露自己,儲存主力。
但是現在,它們沒有資料鏈功能,所有的導彈,都在靠著自己的雷達來引導,所以,它們必須要拉起來。
當它們爬升到幾百米的高度的時候,拉平,彈頭前面的對海搜尋和攻擊雷達,開始在預定海域裡掃描了。
目標就在附近的,一定能找到。
但是,它們什麼都沒有發現,強烈的電磁干擾下,它們的導引頭,已經無法分辨這海量的資料,究竟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了。
如果它們有大腦的話,此時大腦裡面應該是一片模糊,如果它們有眼睛的話,此時的眼睛是白內障,眼前白茫茫一片,什麼都看不清。
頓時,它們傻眼了,飛過了幾百公里,就在等待最後的攻擊呢,但是,它們的面前,居然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找不到!
怎麼辦?
這是擺在所有雷達引導導彈面前的一個難題,如果有干擾源,讓目標一片模糊,怎麼辦?
不死鳥導彈提供了一個解決辦法,我要是看不清楚,找不到目標了,那我就找干擾源,誰幹擾我就打誰。
但是,現在飛來的大片的KH22反艦導彈,都已經迷航了,它們就像是迷途的羔羊,無助,彷徨,繼續向前飛行,只是,沒有找到目標,它們根本就無法進行攻擊。
“轟!”在飛過了目標區域之後,第一枚的導彈,自爆了,它在天空中綻開閃亮的焰火,照亮了黑暗的海面,它是不甘心的,但是,它的使命已經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