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州盛家以孝聞名,家族雖然龐大,子孫眾多,但是父嚴子孝、兄弟和睦,彼此謙讓有禮,族人之間偶有爭執,就請年高德劭者居中裁決,人人以報官為恥。
因此,當天下大亂時,淮州官民紛紛邀請盛家派人掌管州務,就連牧守與刺史,也先後讓位,不敢與盛家相爭。
盛家推辭不過,勉強接過權柄,但是與別處的豪傑不同,盛家由三人掌權,同族而不同父,以兄弟排行,分別是行三的盛岸、行八的盛闊與行十二的盛蔭。
徐礎入淮不久就遇上盛家軍隊,巧得很,盛蔭就在軍中,聽說梁王使者到來,立刻下令將他帶來。
梁軍進攻汝南城,盛家並非無動於衷,派一支大軍前來遠遠觀望,駐營地點離吳州反而更近一些。
盛蔭三十幾歲年紀,頷下一捧垂腹長鬚,這是盛家人的標誌之一,甚至有一種傳說,聲稱盛家以鬍鬚的茂盛與長短確定地位。
這當然是無稽之談,徐礎不會相信,他知道盛家出過不少讀書人,擅長掌兵的卻不多,只有一位老將盛軒比較有名,他曾在冀州見過。
徐礎進帳時,盛蔭正在看早先遞進來的名貼。
“在下樑王使者徐礎,拜見盛十二將軍。”徐礎拱手道。
盛蔭放下名貼,“閣下莫不是樓家的那位徐礎?”
“正是。”
“嗯。”盛蔭點下頭,目光看向帳中的十餘位將領,“他還活著。”
徐礎笑道:“盛十二將軍好像有些意外。”
“不是意外,而是慨嘆,慨嘆大道崩毀,忠臣孝子枯死路邊無人過問,亂臣賊子卻能周遊天下,所至之處皆得禮遇。”
“亂世之中,的確沒什麼道理可講。”徐礎也跟著嘆息道。
盛蔭笑了一聲,“無論怎樣,盛家不會虧待來使,徐先生有話儘管直說,說過之後速回梁王那裡,帶上我的回話:淮州雖弱,擁兵三十萬,淮人雖愚,卻不受人欺辱,請梁王整兵待戰,盛家子弟須臾即至。”
徐礎露出一絲驚訝,“盛十二將軍不先聽聽我要說什麼,就給梁王回話?”
“徐先生自可天花亂墜,盛家循道而行,回答不會因時而變。”
徐礎笑了笑,左右看看,見盛蔭無意屏退諸將,開口道:“盛軒盛老將軍何在?”
“老將軍不在此軍中,這裡由我做主,徐先生問他做甚?”
“盛十二將軍說盛家循道而行,我想問問盛老將軍,當初進入冀州時,走的是哪條道路?”
盛蔭大笑,“徐先生不必含沙射影,盛家無論是西進秦州,還是過後北上冀州,皆循正道,是鄴城女主當權,敗壞乾綱、擾亂朝政,盛家不得已而有便宜之舉。可惜天不佑本朝,趕上賀榮入塞,又有徐先生這樣的人巧舌如簧,從中作梗,令盛老將軍無功而返。”
“盛老將軍是這麼說的?”徐礎又顯出一絲驚訝。
“徐公子還是省些力氣,莫問我們盛家的事情,只說梁王的意圖吧。”
“梁王邀盛家再來一次‘便宜之舉’。”
成蔭沉默一會,突然笑出聲來,“梁王想攻冀州,應該北上,為何往南來汝南?”
“汝南乃洛州之城,梁王去那裡徵兵。”
“鮑城主早奉盛家為主,汝南已屬淮州。”
徐礎笑道:“九州界域分明,朝廷雖弱,皇帝尚在,盛家越州奪城,循的是哪條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