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時光,轉瞬即過。
朝陽山上,姜文煥、伯邑考與第一期受訓的同窗把酒言歡,慶祝畢業。
在這個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同窗感情顯得尤為真摯,在分別之際,更加依依不捨。
而且不比貴族子弟,姜文煥和伯邑考下了山去,就要重回各自的諸侯國,沬邑的貴族子弟則留下,為國效力,日後是敵是友,仍舊難說。
眾人感慨萬千,喝得酩酊大醉,直到第二日清晨,兩位世子才甦醒,結伴下山,沒有立刻回家,先往沬邑而去。
即便學習使他們快樂,任誰在山上宅了近兩年,都難免想念紅塵的花花世界。
可距離王都還有數里之遙,兩位世子的眉宇間,已經浮現出震撼之色。
因為他們已經分不清這究竟是城內還是城外了。
熙熙攘攘的街市,鱗次櫛比的屋舍,怎麼看都是大城才會有的風景。
可明明沒到啊!
兩人不時的回頭,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在不經意間,已經跨越了沬邑的城牆。
城外都如此繁華,城內又是何等景象?
於是乎,當護城河遙遙在望,那高達三十丈,如波浪般曲折,一眼望不到頭的城牆印入眼簾,兩人倒吸一口涼氣。
這還是兩年前的那個沬邑嗎?
確實,如今的沬邑,正式改名為朝歌,並向四方拓展,不僅規模擴充了近三倍,陣法還隨之延伸,已有了煌煌巨城的雛形。
這是墨家的功勞,繼兵家和儒家後,顧承所著的第三卷便是墨家之道。
按理來說,此刻距離魯班出世還有幾百年呢,很多基礎的工具都缺失,墨家的起步必然緩慢。
所幸各大貴族由於子弟在陛下的軍舍中學習,自然也要投桃報李,將各家的奴隸貢獻出來。
事實證明,人力是最好的工具,當數以十萬計的奴隸按照墨家之道建設,朝歌的規模以難以想象的速度膨脹著。
當然,代價就是不時有奴隸倒下,再也爬不起來。
伯邑考遠遠看著,露出憐憫之色。
曾經的他,對於這些底層的奴隸,根本沒有關注,但自從在學堂中習得儒家精義,其中的仁愛思想深得其心。
什麼是“仁”?
對待別人,要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
“仁”一個“亻”,一個“二”,謂二人成“仁”。
奴隸也是人,也該爭取為人的權力,這種殘酷的現狀,必須要有所改變,相信愛民如子的父親一定會同意的。
而姜文煥看著奴隸萬眾如一的高效,周圍卻無鞭打逼迫,同樣露出思索之色,拉住一位行人問道:“他們為何這麼勤勞?”
那小民見姜文煥衣飾華貴,氣度不凡,不敢怠慢,馬上道:“陛下恩典,只要這些奴隸能夠按時完成勞作,便計下功,累計十功,可焚丹書。”
丹書就是用硃砂書寫的奴籍,焚丹書便是擺脫奴籍,恢復自由之身。
為奴隸主或國家立功,本就是免除奴隸身份的一個途徑,但那實在難以上青天,僅僅是個念想。
但現在建設王都,雖然也是苦活累活,至少有個盼頭,所以奴隸幹得熱火朝天,鬥志昂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