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頷首道:“然天地之明莫大於日月,人道之理莫大於治世,若無治世之路,無仁德以規之,單就一味攻伐,必然君成暴君,政成暴政!”
孫武眉頭輕輕一揚,起了興趣:“你所言也不無道理……”
兩人論兵家儒家之路,越說越是激昂,伍子胥起初還能插上幾句,很快就只能到一邊陪子路了。
簡單來講,孔丘要先立德政禮法,以德服人,以禮束人,哪怕過程中免不了戰鬥,至少要定下規矩,才能保證獲勝後,獲得正確的果實;
孫武則堅信戰無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才能打下勝仗,按照君子那套仁義道德,為將者根本打不贏仗,所謂德政也就無從實施。
兩者都有道理。
所謂制度,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幾千年後的時代沒有,幾萬年後恐怕也不會有。
孔丘和孫武激烈辯論,講著講著,各自拔劍出鞘,予以交鋒。
孔丘要證明君子之道,堂堂正正,不用任何陰謀詭計,也能贏下戰鬥;
孫武則要證明兵者以正合以奇勝,正奇合一,才是無往不利的致勝法門。
“果不其然,這是聖人的氣象啊!”
兩股氣息沖天而起,不遠處的函谷關上,尹喜大喜過望,整了整衣衫,下了城樓,要親自去見兩位聖人,請教學問。
就在這時,遠方的官道上,又有一頭青牛緩緩而來。
青牛之上,端坐著一位老者,鬚髮皆白,正在假寐。
青牛後方,則有一位秀美絕倫的女道人,距離百丈之遙,不緊不慢地跟著。
孔丘孫武激鬥,文武氣息激盪而起,波及四方,然而投入老者身邊,卻水波不興,未能激起半點漣漪。
“老聃(dan)?”
孔丘收劍罷戰,上前行禮問候,孫武目光也是一動。
這位青牛老者,正是道家的開創者老子。
年輕時本為周天子的守藏室史,也就是管理藏書的官員,因此博覽群書,後來受權貴排擠,被免去職位,出遊魯國,與孔子相遇,時年孔丘十七歲,問禮於老子。
孔丘對於老子的博學十分敬重,孫武卻並不感冒。
他聽說過老子的學說,玄之又玄,從其自然,無為而治。
什麼叫無為而治?
講白了,有了家、國、天下的劃分,才有因之而起的種種矛盾,如今的混亂不堪,若想解決問題,乾脆就不要國家群體,依萬物天性而成,和其光,同其塵,就象河中之水,毋須人力強加引導,自然而行。
這顯然更加行不通。
“治國經學,龐大深奧,你我所言,無分對錯……”
當孔丘請教,他與孫武孰對孰錯,老子睜開眼睛,平和的雙目充斥著對於天地萬物的感悟,微笑道:“不過求道而已!”
孔丘和孫武眼神一動,持劍行禮:“望指教!”
老子頷首,從牛車上隨意取了一根扁擔。
劍光再起,這一次參戰者,多出了一位從不進攻,卻又能平息文武相爭的老子。
尹喜匆匆而至,曉夢駐足觀戰,人王城中,顧承頭頂上懸浮的天樞十二卷,化作一道流光,穿梭虛空,來到函谷關上空,參與這場人道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