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領親衛浴血奮戰,看向孫武,目光中透出期盼。
以往不管遇到多麼危機的情況,他們的將軍都有力挽狂瀾之法。
這次也不例外!
“全力守住!晉齊入局,威逼楚國之時,與楚結盟,便是生機所在!”
孫武心念急轉,已經想到了破局之法。
水火靈珠於空中激盪,沖天之勢連萬里之外都能見得,如此動靜一出,本就備軍觀望的各國,必蜂擁而至。
他們不知道楚國王都內的具體情況,一定是趁著楚國日落西山,來撈取好處的。
那麼在發現郢都並未毀去,楚王健在,城內卻一片混亂時,難道會灰溜溜地返回麼?
不會!
所以吳雖然到了敗亡的邊緣,楚內憂外患,也好不到哪裡去。
這種情況下,楚吳兩國真的有了結盟,共同應付危機的可能。
合縱連橫,瞬息萬變,剛剛還你死我活,轉頭又成為同一陣線。
這正是春秋的特點,也是其魅力所在。
“是!”
信心重回孫武的眉宇,麾下士氣為之重振,不動如山,硬生生擋住楚人瘋狂的攻勢。
反觀楚人一方,隨著傷亡的擴大,開始有人畏縮不前了。
貪生畏死是人之天性,血氣悍勇後,理智重回,心思也多了。
反正水火靈珠激盪,形成了光幕,吳人已是甕中之鱉,難道還能翻上天去?
孫武針對的就是這份心理,穩紮穩打,不斷衰弱敵人計程車氣,終於穩住了陣腳。
眼見局勢要再度翻盤,意外叒發生了。
這位兵聖在思索破局良策時,其他人也沒有閒著。
其中最為懊惱的,要數吳王闔閭了。
這位吳王對於楚國的態度很複雜,既夢想著吞下這個龐然大物,使得吳國一躍成為天下頂尖強國,又覺得那不太現實。
所以在成功抓到楚王后,君臣其實產生過分歧。
吳王闔閭想要直接帶走楚王,和那三艘大船上的國庫財富,回到前線,大破楚軍。
俘虜大國君王,塑造不世威名,見好就收,也就成了。
孫武卻不同意。
他認為此戰若是無法全勝,那多半是徒勞無功,甚至慘敗而回。
因為天下不止吳楚兩國,一旦無法以雷霆之勢拿下楚國,晉齊兩大國前來干涉時,拿什麼抵擋?
到那時侵吞楚國的財富都要被迫拿出不說,吳國蒸蒸日上的勢頭也要被打壓。
不成功便成仁,此戰不存在僥倖。
孫武對於天下大局的分析,無疑是正確的,他說服了吳王闔閭。
然而現在失敗了,吳王要自救,就不再聽孫武的,來到伍子胥和伯嚭身邊,親自接管楚王,低聲密語道:“兩國罷戰,締結聯盟,寡人放你離開,如何?”
他認為,唯一的生機,還在楚王身上。
楚王畢竟是國君,即便之前項英的怒斥全城可聞,威望大降,但底層將士對於王權的敬畏,還是根深蒂固的。
現在敵人的攻勢已經衰退,只要楚王出面,很大可能停下交鋒。
這才是最快的破局之法。
“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