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子果然不喜歡宦官!”
靈帝暗笑。
十常侍代表的宦官勢力,是靈帝最重視的一張牌,他就害怕顧承也對其釋放善意。
然而下一刻顧承的話,讓靈帝糊塗了:“建府事小,接下來剿滅黃巾事大,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反之亦然,兒臣認為,何進不足以擔任大將軍一職。”
“咦,也不用外戚麼?”
何進是誰?何後的哥哥,顧承的舅舅,標準的外戚,也是日後被十常侍所殺,徹底拉開亂世序幕的關鍵人物。
何進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點靈帝知道,群臣知道,就連何後都清楚這殺豬的兄長沒有文韜武略。
靈帝為什麼準備提拔何進為大將軍,委派兵權,正因為他蠢,不像曾經的六大姓外戚,難以控制。
沒想到現在,居然是顧承要罷免何進的大將軍一職。
靈帝百思不得其解,試探道:“那依皇兒之意,誰能鎮守京都,統帥群將,剿滅黃巾?”
“當由父皇定奪!”
顧承沉聲道:“兒臣只知黃巾之亂,危害國本,當解除黨錮,大赦天下!”
靈帝面色一沉:“你要用士子?”
黨錮是什麼?就是桓靈二帝執政時,許多士大夫、太學生由於評議朝政,被專權的宦官劃為黨人,遭到殘酷打擊與迫害的事件。
毫不誇張地講,這直接加速了東漢的滅亡。
桓靈二帝之前,宦官外戚雖然專權,但有名臣主持朝政大局,士大夫豪強心向朝廷,局勢尚未到不可收拾的境地。
可兩次黨錮之禍後,清正的官員不是被害就是被禁,清流忠直之輩入仕無門,宦官為所欲為,殘害百姓,因而激起各個階層的譁變,士大夫和豪強的離心,更是使得黃巾之亂後,群雄並起,直接割據。
這個世界亦是如此,不給世家弟子入仕當官,就是無形中將權力分配阻擋在外,世家豈能甘心?
顧承提出解除黨錮,也是亡羊補牢,雖然抹平不了世家心中的怨恨,至少能緩和雙方的矛盾。
讓各階層覺得有利可圖,讓百姓能過下日子,江山就可暫時穩住。
等到他將黃巾之亂徹底平復了,再一一清算!
靈帝沉默下來,故作遲疑,心中其實有了決定。
他發動黨錮,是為了清洗官僚階層,搜刮足夠的寶物,填充自己的金庫。
如今目的已經達成,還能換下一個何進,何樂而不為?
更令他開心的是,顧承不知宦官外戚的好處。
宦官乃是家奴,外戚乃是親戚,顧承不信任家奴和親戚,卻想要取信外人,在靈帝看來,實在愚不可及。
“也罷,既然皇兒求情,父皇就網開一面,解除禁錮!”
……
……
(週一拜求推薦收藏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