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7章

“很有關係。”劉總繼續正色的跟我說:“你看看整個中華民族目前的生存環境,不管是大陸還是臺灣,兄弟鬩牆,他人漁翁得利。再看內部,本來國共兩d是兩兄弟競爭,卻不成想老大哥缺少政治智慧,被小小的綠營奪去政權幾年,即使現在重新掌權,也處於風雨飄搖中。這也難怪想當年幾百萬軍隊還被小兄弟用小米加步q趕到了臺灣。”

我一時錯愕劉總跟我講這些,這和我有什麼關係?

劉總從我的表情顯然看破我的想法,他繼續說:“在臺灣,不管藍綠,當政者均有貪腐,程度深淺而已。在大陸,我不說有多少貪腐的事情了,你就給我舉個有不貪的官的例子吧。”

“焦裕祿。”我脫口而出。

“這是毛zd時代的官員,那時候的官員以清廉為榮,你舉目前的例子。”劉總反駁。

我一時語塞。

“我知道你舉不出來。你說吧,哪個行業沒有潛規則?你,我,你所知道的你身邊的人有誰沒有被潛規則?從上幼兒園開始,父母就要給老師送錢送東西,你不忍心孩子被另眼對待;上學了,調個座位你還要給班主任送禮,這個你深有體會;找工作你要有關係;升遷也要有關係;就是病了,你去看醫生也要有關係……”

“劉總,這和我在韓國火車上的事無關啊!”

“有關,你耐心聽我說吧。”

%128

我疑惑地看著劉總,劉總繼續說:“這個話說起來長,要佔用你的一些時間。”

“我只是感覺離題萬里。”我苦笑一下:“從臺灣扯到大陸,我一時反應不過來。”

“那你說說你頭腦中一個理想的社會是什麼樣子?”劉總問我。

“這個……我還真就沒有考翾iang;蛘吆茉繅鄖霸蝗妊ぷ饕院螅餳改暌丫荒サ黴飠耍還俗攀視i盍恕!蔽一卮稹?

“你參iangぷ饕院篤扔諫睿荒トチ死飩牽閽倏純聰衷詰暮19櫻喚?#捅喚逃氖?チ死飩牽強殺摹7糯罄純矗饈欽雒褡宓謀А!?

“劉總是観iang敲窳耍俊?

“一個民族沒有了發展憂患意識,剩下的憂患只參iang儻槐2槐#拔槐2槐#欽飧雒褡宄僭緇故且惶蘊摹d憧純詞8埔院螅幻曬潘持蔚腦1宦慫持蔚那宕細窶此擔飭礁齔侵謝褡宓某莧琛c鞔煸笆敲褡逵12郟用曬湃聳擲鋃嶧亟劍磺宄暮篤冢還蓯歉幢俚惱叛故喬怨蟮獵攬9窀錈煨淥鎦猩劍際嗆好褡宕勇迦聳擲鋃嶧亟健!?

“劉總的觀點和歷史書有出入啊。”

“你讀書要學會思考,而不是接受他人的觀點。歷史不是寫教材的人的歷史,在不同的人眼裡,你站的角度不同,視角也就不同。還是說說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該是什麼樣子。”

“人人平等,物質極大豐富,沒有貧富貴賤之分。全民族同心同德。”我隨口而出。

&n澤東和他追隨者的理想社會,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中華民族犧牲了數千萬的生命。毛的昂揚鬥志吸引了同時代數百萬的仁人志士為了一個共同的信念,前赴後繼。再看看同一時代的蔣介石,這也是我們的民族英雄,他所代表的是地主資本家的利益,但是最後他失敗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沒有是非之分,只是兩個兄弟所代表的利益群體的博弈。實際上,蔣當時掌握的人力物力財力優勢非常明顯。**,讓他敗走臺灣。”

劉總喝了一口茶,繼續說:“你再看大陸,所謂的改革開放,完全拋棄了毛和他的追隨者們用數千萬的生命所建立起來的文化體系。”

“歷史總是要前進的,毛打江山還行,但是他不懂經濟。餓死那麼多人。”我說。

“就井岡山和延安根據地時期來說,在中國也算是最惡劣的生存條件下,滿足幾十萬軍民的生活和戰爭需要是一項艱鉅的工作。沒有成功的經濟管理能力,要確保根據地的長期生存是不可想象的。建國之初,中國根本沒有值得一提的工業基礎,甚至連燈油也要靠進口。經過二十八年的高速工業化,中國成功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1952年,工業佔國民生產總值的30%,農業佔64%;而到1975年,這個比率顛倒過來了,工業佔國家經濟的72%,農業則僅佔28%了。在毛領導下中國的工業總產值增長了三十倍。即使“文革”期間,工業平均發展速度也在10%以上。同時,中國從無到有,建立起規模龐大的航空、航天、原子能及門類齊全的軍工體系。並在這些領域取得了奠定中國大國地位的巨大成就。至m澤東逝世時,中國已由一農業國發展成為從噴氣式飛機、運載火箭到工業成套裝置和所有農業機械無所不能造的工業大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共完成了一百多萬公里的公路,兩萬多公里的鐵路(改革開放二十二年所建的鐵路總和僅一萬多公里,其中絕大部分是穿越於群山峻嶺和戈壁沙漠,使西南三省、青海、廣西、福建、新疆、寧夏、河套平原等結束了沒有鐵路的歷史。在水利建設方面,徹底完成了大江大河的治理,興建了五萬多座水庫。在文教衛生方面,在“文革”結束時基本實現了義務教育,教育經費的投入最高曾達國民生產總值的5%,建立了近千所大專院校、數千所各類中專及完善的基礎教育體系。在“文革”期間,學齡兒童根本不存在上不起學的問題,與現在普遍存在的失學兒童現象形成鮮明對照。在各縣城和公社建立了衛生院,並培養了遍佈鄉村的赤腳醫生隊伍。城市居民實現免費醫療,農民看病也收費低廉。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這些成就是在國際環境惡劣、大戰不斷的情況下,透過自力更生實現的。在主席逝世時,既沒留下外債,也無通貨膨脹,這在發展中國家是極其罕見的。由於建國初期國民生產總值基數低,即使保持10%的年增長率也難以支援如此快速的工業化程序,支付如此龐大的教育、福利和軍費開支。”

我陷於沉思中,是啊,只看到了今天的成就,如果沒有原來的基礎,這一切從何而來呢?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