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歡迎投稿,一經選載,於月底奉酬,每千字自一元至兩元計算。如投翻譯稿件,則稿酬兩元起算。”
果然在民國時代,當個大文人相當掙錢啊!
秦九章上輩子就極愛看書,各種書都看。
他是個聰明人,幾乎過目不忘。
但沒有上很好的大學,主要是他喜歡的東西太雜,沒有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
秦九章的一個特長是寫東西,高考語文成績也不低。
平日裡各種暢銷書都看過,尤其各種小說,內容情節腦子裡完全就是現成的。
就算不能做到完全復刻,也能八九不離十。
況且以現在的民國語境,要是完全照抄,也不合適。
秦九章的寫作能力不錯,——其實就算稍差點,也沒什麼大礙。
1921年是什麼時候?
依然是中國人剛開始學習用白話文寫作的年代。
換句話說,此時大部分中國的文人,包括那些大文人,都在一點點學習白話文寫作。
他們看的白話文作品,遠遠比不上一個現代大學生多,更別提優秀的白話文作品。
而過去不久的“五四運動”,餘溫不減,讓新文化的風吹遍了大江南北,所有人都喜歡白話文,熱衷白話文。
這是風口!
豬站在上面都能上天的那種大風口!
只要高考語文好點,平時又喜歡文學、寫點東西的,在1920年代的中國都能吃上稿酬這碗飯,乃至混個大學教授也輕輕鬆鬆。
這話絕非吹牛。
各位要是多看看民國時期的文學作品(主要是20年代的小說),就會發現除了魯迅、老舍、沈從文、張愛玲、曹禺、梁實秋、朱自清等等那少數一二十個頂級大佬,其他的白話小說作品大都十分稚嫩。
當然,絕不是在詆譭其他民國大師。
完全是文化發展的一種歷史軌跡,他們是在頂著巨大的未知風險在做這件事。
——沒有前人的探索,怎麼會有後來的大樹好乘涼。
但這倒是給了秦九章巨大的“可乘之機”,幾乎可以看見無數袁大頭砸向自己。
可惜秦九章還不能馬上付諸行動。
因為——他還要攢錢買紙和筆。
今天掙得六角錢一個銅子兒都剩不下!
回家前,他在擺攤的地方買了:
10斤紅薯,花了1角;
買了5斤米,1角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