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聲低奏,在一派靜謐的月下,蘇有一邊彈奏吉他,一邊唱道:
“夜裡兩三點~
母親說無眠~
講著過去,數著往事,談著悲傷哽咽~”
直到這時候,舞臺的大螢幕上才浮現出這首歌的資訊。
歌曲:《媽媽說》。
演唱:蘇有
作詞:張嘆
作曲:張嘆
(PS:《媽媽說》海來阿木)
“真好聽~”
“讓人的心一下子就安靜了。”
……
體育場內的人們紛紛心中想到。
她們沒有說話,沒有交頭接耳,沒有鼓掌,也沒有笑聲。
她們只是專注地看著舞臺,豎起耳朵,傾聽這樣一首新歌。
彷彿就像是在聽一個老朋友講述一個很有年代感的故事。
就像此刻舞臺上,蘇有坐在舞臺中央,四周圍坐著一圈朋友,聽他彈唱。
蘇有有一種特別的氣質,他唱歌從來不炫技,從來不飆高音。
他唱歌就像是在聽眾耳邊輕唱,講述一個故事,以歌曲的形式。
他出道多年,有人稱呼他是音樂詩人。
音樂會前半段,他演唱了一首《父親寫的散文詩》。
這首歌讓他名聲大振,雖然不至於大紅大紫,但是俘獲了一批鐵桿粉絲。
喜歡他的人很喜歡他。
他自有風格,是別人模仿不來的,辨識度很高。
這是張嘆專門給他選的一首歌,是《父親寫的散文詩》的姐妹篇,非常適合他來演唱。
“果然,他來唱最合適。”
底下的張嘆也在關注舞臺中央,聽到蘇有的歌聲,他就知道這首歌再沒有比蘇有更合適演唱的人了。
圍坐在蘇有身邊的那幾名觀眾感觸更深。
“《媽媽說》,和《父親寫的散文詩》是一個風格啊,一個寫給爸爸的,一個寫給媽媽的,真好。”
“我最喜歡聽蘇有唱歌講故事。”
……
蘇有抱著吉他,沒有去關注聽眾的反應。他沉浸在這首歌的意境中,沉浸在自己的感情世界中。
這首歌寫的男孩,和他也很相似。
“1993年
生我的這年
莊稼在肩,我在胸前,父親跟著失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