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瞭如何分配土地之後,沈雲清帶著所有的村民回了城隍廟。
解決了種地的問題,接下來就是要解決住地問題。
城隍廟畢竟是廟宇,京城許多人每逢重大節日,都會來廟裡上香祈福。
長期住在這裡也不是辦法。
這一夜大家圍坐在廟裡一個雜院內。
“一共還有七百八十四人,有兩百七十一戶人家。”村長在清點完人數後,向沈雲清彙報。
沈雲清點點頭:“好!”
三百戶人家,至少要有這麼些屋子供人住,她對建房子之類地不清楚,只能問村長:“我們既然領了那塊地,那我們就在那邊安家,每戶至少需要一間屋子,建造屋子需要什麼材料?”
現代的高樓大廈用地都是鋼筋混泥土,可是古代好像並沒有這些。
村長對這個在行,輕鬆道:“也不需要什麼特殊地,有泥土就成,沼澤地裡不是有現成地麼?將那些淤泥撈上來曬乾,固定成形狀之後,再一塊一塊壘起來,屋頂搭上茅草就成。”
說完,村長又解釋了一下:“現在情況不好,只能先這樣將就著,總比露宿外頭的好,等以後條件好一些的時候,自家願蓋什麼樣的屋子都隨他們了。”
沈雲清覺得也只能這樣了,不過她還是擔心光淤泥壘起來的屋子不牢固,想了想,還是決定偷偷給它們加點料。
確定了目標,有了活下去的動力。
村民們也像找了主心骨。
接下來的幾天,所有的村民早出晚歸,每個人都幹勁十足,為了能早日住上自己的屋子,就連那幾個平時叫嚷著自己老了,走不動了的老婆子,也挽起褲腳下地了。
為了防止材料浪費嚴重的問題,沈雲清選擇將撈出的淤泥集中起來,每家需要多少到她這裡報個數,便可以自行領走。
而沈雲清在一旁,趁他們不注意的時候,從空間裡掏出了水泥,分批次少量的加在淤泥裡,這樣淤泥做出的磚塊,才不至於隨時散架。
半個月後……
原本荒蕪的沼澤地旁,一排排小小的茅草屋蓋得整整齊齊。
二百七十一戶,分成五排,形成了一個規模不小的村落。
村長和甘叔站在村子前,露出欣慰的笑容。
“得給村子起個名字才好!”
“什麼名字?”
“我哪知道?我又不識字,只認得莊稼。”
“不如去問問清姑娘?她識字。”
村長正有此意,便三兩步走到沈雲清身前,沈雲清正給自家的屋子貼上一對小紅聯,上面寫著:“有福有壽勤儉戶,無憂無慮康樂家。”
村長看著紅聯,眼睛一亮:“清姑娘,這、這是你寫的?”
沈雲清一時不知道該說是還是不是,她只不過是見得多了,背下來了而已。